首页 > 河北 > 邢台市 > 数学小论文五年级,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年级,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9 01:58:01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参考网站: http://wenwen.sogou.com/z/q802479422.htm 我不知道对不对,我五年级老师没让我们写过,只好帮你从网上搜了。 http://wenwen.soso.com/z/q85311855.htm http://www.eduzhai.net/zuowen/278/2006121062716.html 如果不够就在联系我吧!我基本上晚上都在线的
数学论文 www.wsdxs.cn/html/shuxue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2,小学五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

大家一定从小就开始奇怪了,0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关于0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古巴比伦的0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1②、在古印度数学中,发现0的最早记载是公元876年,欧洲许多数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公元6世纪,印度人就开始用“?”,后来变成了一个圆圈。到了公元九世纪就固定成了今天的“0”。③、0的故乡在中国。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0的记载,只不过当时0的意思是“暴风雨末了的小雨滴”。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0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总之,有关0的起源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无论如何,0自从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说,0就是没有的意思,你有0元钱,就代表没有钱;你有0支笔,就代表你没有笔。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度表上的0度就代表着没有温度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度。想一想我们四年级学的素数与合数吧!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自然数可以分成3类:1、素数与合数,一个自然数只有一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素数,因数大于3个就是合数,1单独为一种。”那0也是自然数,它是最小的自然数,0到底是质数还是合数呢?这个谁也说不清楚。我还有一个关于0的问题,自然数也可以分成奇数与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合数,反之就是奇数。0是奇数还是偶数呢?看上去像偶数,但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数谁也不清楚。0还有许多奇妙有趣的事就在我们身边呢,大家一起来发现吧!以前写的。祝你成功!
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很有趣的,每一个图形都互相依存,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圆。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例如,“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 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92∏+62∏=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152∏=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额,我都高中了,还没碰到过要写论文的
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少先队组织了“奥运 英语大家说”的竞赛活动。在总结会上,辅导员 公布了各班取得满分的人数:五(1)班34人,五 (2)班21人……课下聊天时,五(1)班的小鹏 对五(2)班的小亮骄傲的说:“我们班得满分的 人多。”小亮不服气地说:“我们班有30人,你 们班有50人!”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说自己 班成绩好。这学期升六年级了,学习了百分数的 应用,又想起这件事,于是一起计算每班得分的 百分率,五(1)班有50人,34人满分,34÷ 50=0.68=68%;五(2)班有30人,21人满分,21 ÷30=0.7=70%。别看五(1)班的满分的多,可百 分率却是五(2)的多。有好的请尽快答复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

3,数学小论文5年级

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奥赛急先锋》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小论文5年级

4,五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

数学日记[圆柱 数学日记 圆柱] 圆柱古槐街小学 六(2)班 邢思淼 不知不觉中,两周都已过去了,做为一名快要毕业的毕业生,我不禁 感慨万千。大家都在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做一件事——坚持写周记!这 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但可以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的学习内容, 而且可以锻炼写作能力。 回顾前几天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受益匪浅。 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 容积等知识。让我们再来回忆回忆我们所学的内容吧!首先想想圆柱有什么 名称: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 圆柱的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把圆柱的侧面 展开,可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 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把圆柱的表面全部展开,那么我们就看出它 像一个除号,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接下来又 要做题了,而且还是要求很麻烦的圆柱体表面积。唉,求表面积还真不容 易。需要求出底面积和侧面积,还得相加,稍不留神就会算错,有没有什 么好办法可以一块求完呢?我思考着。看看底面积和侧面积的公式吧! S 底=πr2,有两个底面,也就是 2πr2,再看看侧面积公式:S 侧=2πrh, 将它们两个相加在一起,提取同类项:2πr,利用乘法结合律,组成一个新 的公式:S 表=2πr(r+h)。一个新的公式从此诞生。有了这个公式只用相 乘一次就万事 ok 啦! 以前我曾经求过环形面积,运用了一个公式:S 环=π(R2-r2),仔细想想, 其实这也是公式的组合啊! 由两个圆相减, 提取共同的 π, 得到了新的公式。 这些新的公式的诞生都得归功于灵活的偷懒!如果不是觉得太麻烦, 其实也不会有这样的公式。其实,灵活的运用公式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 出题的人偷了一个懒,少说了一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多求一下。但是, 有的地方需要我们偷懒,不偷懒都不可以。 有这么一道题:在一个大正方形里有一个内切圆,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20 平 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如果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先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 d。然后再求 出 r,最后求出面积。可是,在这道题里,怎么才可以求出 r 和 d 呢?除非 开方,可是这样是很麻烦的,而且肯定求不尽,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 灵活的运用公式了。既然圆的面积公式是 πr2 那么求不出 r 求 r2 也可以呀! 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体 a,也就是说,我们只用求出 aπ 就可以了。a 怎么求呢?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是(2r)2,化简之后就是 4r2,也就是 4a 这 样呢我们就可以用 20÷4=5(cm2)求出 a,再用 5×π≈15.7(cm2)。圆的面 积就约为 15.7cm2。这样,不用开方,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aπ。 有很多公式相互结合就可以组成一个简单方便的实用新公式。 只要创新,其实在把巨人们吃过的馒头揉在一起,做成一个新的花卷,那 不也是很好吗?
原来小学也开始写论文了,看来这是一大进步。不过论文必须自己写。论文抄袭比考试作弊更加恶劣,因为牵涉到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所以,论文要自己写,没人能帮你。
你可以谈谈关于分数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大家一定从小就开始奇怪了,0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关于0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古巴比伦的0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1②、在古印度数学中,发现0的最早记载是公元876年,欧洲许多数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公元6世纪,印度人就开始用“?”,后来变成了一个圆圈。到了公元九世纪就固定成了今天的“0”。③、0的故乡在中国。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0的记载,只不过当时0的意思是“暴风雨末了的小雨滴”。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0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总之,有关0的起源还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无论如何,0自从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说,0就是没有的意思,你有0元钱,就代表没有钱;你有0支笔,就代表你没有笔。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度表上的0度就代表着没有温度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度。 想一想我们四年级学的素数与合数吧!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自然数可以分成3类:1、素数与合数,一个自然数只有一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素数,因数大于3个就是合数,1单独为一种。”那0也是自然数,它是最小的自然数,0到底是质数还是合数呢?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我还有一个关于0的问题,自然数也可以分成奇数与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合数,反之就是奇数。0是奇数还是偶数呢?看上去像偶数,但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数谁也不清楚。 0还有许多奇妙有趣的事就在我们身边呢,大家一起来发现吧! 以前写的。祝你成功!
文章TAG:数学小论论文五年数学小论文五年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