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如果其它条件不成熟,再多的钱或许农民也不会永久转让土地。正常情况下,可能在这些时候,农民会选择永久转让土地,三是其它家庭经济方面的特殊情况,会考虑永久放弃土地进行转让,至于那些永久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和给得钱多钱少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因素。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土地流转。但这里的土地流转可不是完全转让出去,大部分都是转租,都有一个期限的,少了一年,多了三四年,或者十几年,三十年以上的都少之又少了,至于那些永久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和给得钱多钱少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因素。可以说,如果其它条件不成熟,再多的钱或许农民也不会永久转让土地,
当然你非说能给几百万、几千万就有人转,那就是扯淡了,土地又不是金矿,没人能给这么多钱。正常情况下,可能在这些时候,农民会选择永久转让土地:一是儿女在城里有极其稳定的工作,父母也随儿女进城生活的,可能会考虑永久转让,二是举家搬迁离开本地,从本地迁往外地的,会把本地的土地进行永久转让。三是其它家庭经济方面的特殊情况,会考虑永久放弃土地进行转让,
2、有人愿包土地,每亩给1200元钱,就是不转让。你有何看法?
谢邀,“看法”?未必成熟,还是多少有一点的。该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一、种地是否挣钱。二、不挣钱为啥还有人种地,三、每亩地给1200元钱,农民不向外包地的情结。四、关于种地的设想,种地到底挣不挣钱,一句话说不到家。首先是种植作物的品类不同,比如种菜和种粮的收入就不一样,第二是种植的管理、技术、投入的大小不同,种相同作物产量就不一样。
三是市场信息灵通和闭塞,货物畅不畅销,收入就不一样,五是粮食肉类进不进口,就直接牵扯着农业收益的大小。种地不挣钱为什么还有人种地?这个问题是农民不易言表的“心酸泪”!目前来说,种地是吃之无肉扔之可惜的鸡筋,作为上一代老农民,多为上世纪30、40、50、60后(20后实在不能干了,70后尚有点打工的能力),一方面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种地能干点什么呢?另一方面,种点地至少饿不着吧?压根他(她)们就没打算在地里扒金条。
除此,还有点种粮补贴之类,种地创钱多少,就算认了,农民不向外包地的情结。以种粮为例,每亩地刨去成本(不算工值),按现价算,每年可创收500元左右,被转包户,按每年每亩向转包户支付1200元,照常理说不算少了,然而,就算暂时可将就着过,但今后的物价上涨是很有可能的事;手里有物不怕物价上涨;手里无物了,单凭每月每人差不多平均100元的地钱,想过没有?能保障今后生活费用的支出吗?种地的设想。
近年来,关于“三农”话题角度繁多,实际上并不成熟,应该作出试点后进行逐渐推广。为此,提一点参考建议:没有特殊况,商贸口是否考虑不再进口粮食;以村或队为单位,自愿成立农业合作社经济实体;入伙人自己找,挑头人自己选,或推举被认可的毛遂自荐者,有把握的外来人也可以考虑,挑头人可直接对上级党委、政府负责;只准盈不准亏(自然灾害另当别论);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由本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