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龙兴之地”究竟有多肥沃呢。当时的关东人少地多,只要付出劳动就有饭吃,山东人性格豪爽、重感情、讲忠义、结伙”闯关东“,路上也好、定居关东后也好、都有个同乡照应,相对胆气也就壮了不少,山东人”闯关东“后,在当地有可能在当地寻得照应与帮助。
1、东北有多少人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
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和辽宁的山东人后代相对要少一点,辽宁省,尤其是辽西,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大约能占到现在人口的一半左右。这一点从说话的口音就可以窥见一斑,在整个东北,辽西人说话是一个异类。说话的口音很重,,每一句话的语调都向上挑,细听之下跟山东烟台威海一带口音很接近。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辽西人跟山东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清朝封禁东北,但东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是明摆着的,
关内的老百姓在遇到三年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冒烟闯关东,以求得的一条活路。由于录陆路在山海关被清朝阻断,很多人就选择走水路,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一带上船,渡海到达大连。然后逐渐向其他地方扩散,这就是个山东人尤其是烟台威海一代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条件上得天独厚在整个清朝的叔伯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
2、东北人,你身边的人有多少祖上来自山东?山东人,你身边的亲戚朋友有多少闯关东了?
辽宁省东港市,我们当地的汉族,占全市总人口的92%强。这其中95%以上都是山东闯关东农民的后裔,余下的不足5%,是其它省份迁过来的。当地的土著则是满族人,现人口比例占总人口不足5%,我的祖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三甲驻六甲社大山夼杨家。大约在清乾隆或嘉庆年间,我的八世祖杨伦与四个弟弟携老母从山东老家闯关东落户今天的辽宁省东港市,
至今已二百多年,传至我已是十三世。祖籍地经多次考证,应该是今天的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上疋山夼村或下疋山夼村,村中有杨姓,都是自大杨家村迁来的。与我们也对不上谱,所以,在当地目前并没有找到同宗本家,当地一位杨姓朋友提供一条信息:栖霞亭口杨姓以前有一支迁福山后失联。建议我联系一下亭口杨姓,今年联系上了,但亭口大杨家没有谱书。
线索又中断了!现在无论是东北人去山东寻宗,还是山东人来东北寻亲,如果闯关东年代短的还可以,但是象我们家这样久远的难度则太大了!因为经过战乱、浩劫,家谱、宗谱遗失焚毁,字辈重新排定、地名更改等,这些难度都不好克服。我家祖籍地明确,闯关东前的一至七世祖名讳明确完整,可是寻宗之路也是崎岖坎坷,至今依旧如大海捞针。
3、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那时的人们很简单,为摆脱贫困,为了吃饱肚子,所以才闯关东。原因是山东地少人多,又总闹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所以才冒死闯关东。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虽有酷寒、猛兽,危险重重。山东人为了生存,只好硬着头皮去闯,也正是勤劳的山东人,给东北带来了生机,推动了东北的农耕文明。对手工业,制造业及商贸业都有了很大的推动,
很多文献把闯关东行为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其实就是穷的没办法、没活路以后的无奈之举。自古历代政权就围着土地转磨,始终没有脱离这个圈子,原因无非是没有有效解决土地分配问题,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造反前是什么身份,最终还是皇帝成为了最大的地主,开国后,对功臣良将、王公贵族的分封赏赐多以土地行赏,列土封疆也不算鲜见,再经过若干年权贵们的侵占,土地又成了要致命的问题,
而中原文明从来都是农耕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王廷的基本收入来源就是土地,相互依存却又“相爱相杀”,比如明亡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问题。清朝走了明朝的老路,土地的过度集中造成大量世代务农的庄稼汉无田可种,无奈之下背乡离井的闯关东,而民国初年开始的闯关东,其实一直持续了将近40年,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