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汝州在以前的确是属于洛阳的。当时建造天枢,以象征武周时期的洛阳神都是“世界中心”,很大缘由是武三思用来奉承武则天的话,难免有献媚之嫌,而且《资治通鉴》里头实际上“世界中心”的称号是武则天自封的,因为地理和历史因素,现在汝州很多人还比较倾向于洛阳,办事干啥的还是喜欢到洛阳去,洛阳的老人称汝州还有叫汝县的说法。
1、大洛阳的人们,有谁知道一声巨响是怎么回事?
我们这里也偶尔听到放炮一样的巨响,有人说是飞机飞过时引起的“音爆”。到底是不是,没有人深究,但“音爆”的可能确实存在,所以,顺便普及一下“音爆”,如果上网查询,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很难理解。比如激波,其实就是当飞行器(以下都以飞机代替)以接近音速飞行时,飞机前方形成的一层剧烈压缩的空气层,这个空气层很薄很薄,厚度只有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毫米,
但这个空气层很难散开,会对飞机产生巨大的阻力,形成“音障”。飞机在突破“音障”时,堆积在飞机前部的空气会以冲击波的形式向后散开,注意这个过程中,空气经历了剧烈压缩到向后释放,必然会发生剧烈的振动,发出巨大的响声,就是“音爆”。其实,飞机引起的“音爆”一般很少遇到,不过,很多人可能见过公园中有人甩铁鞭子,鞭子发出的声音,也属于“音爆”,
别看甩动的速度不大,但铁鞭是从手柄到鞭梢的铁环逐渐减小(质量逐渐减小),并且甩动的时候,先大后小,大铁环的动能逐次向小铁环转移,速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鞭梢有皮条或尼龙绳编制,质量更小,速度更大,以致超过音速。另外,飞机在突破“音障”时,往往还会伴有“音爆云”,其实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在飞机突破“音障”时,被压缩的空气层向后释放时,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
2、为什么安阳、商丘、郑州、洛阳都在说自己是商都?这是怎么回事?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频繁迁都,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
3、唐朝时外国人为什么认为洛阳是世界中心?
因为“武则天”时期改都城为洛阳,并且称为“神都”,象征“神州大地之都”,而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了纪念武则天的功绩,就领头带着一大帮外国君臣捐款捐物,在神都内建造“天枢”,号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寓意“世界中心”。但其实建造天枢的目的并不止于此,还在于向世人宣告“黜唐兴周”,意思就是说罢黜李唐王室,改立武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而且“黜唐兴周”可不是我随口说的,是《新唐书》上说的:《新唐书·后妃传》:延载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大概就是武三思想要借机支持一波武则天,上表说最近找来各国君臣和朝中老臣,为了纪念太后的功德,请求建造天枢,以象征武后您的伟大功绩,使万国来贺,武则天一听这话,立马龙颜大悦,当场就点头应允了,
而且为了造这个天枢,各胡国“聚钱百万亿”,在全国范围内收购黄铜,后来几乎把整个武周的黄铜都买光了,可还是不够,只好大量收购农民手里耕田用的农具,炼化以后全部用来打造天枢,其劳民伤财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载元年甲午,公元六九四年,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