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仍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唐玄宗更是长期在洛阳处理政务。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将洛阳改为“神都”并长期在此执政,洛阳取代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夏、商定都洛阳,大家没什么异议,”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均建都洛阳,这没什么疑问,至于洛阳是隋朝的都城,又有人质疑了,隋朝的都城不是长安吗。
1、洛阳有几个朝代?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到底是哪十三朝?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十三朝分别为: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夏、商定都洛阳,大家没什么异议,历史上,夏朝曾定都阳城、阳翟、斟鄩(zhēnxún)、纶城等,其中的斟鄩遗址,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里头遗址。
商朝都城遗址,学界一般认为有3个,一个是偃师商城遗址,一个是郑州商城遗址,一个是安阳殷墟,偃师商城遗址即西亳遗址,西亳乃商朝开国君主汤即位后确定的都城。西周定都洛阳,许多读者表示不太理解,西周的都城不是镐京吗?不错,但镐京只是其中之一,西周实行两都制,镐京是西都,洛阳是东都,历史上,周成王派周公营建新都洛邑,并在建成后迁都洛阳。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宗室的祭器,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何尊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洛邑之事,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民。”翻译过来就是:“我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均建都洛阳,这没什么疑问,至于洛阳是隋朝的都城,又有人质疑了,隋朝的都城不是长安吗?跟西周一样,隋朝实行两都制,长安是西都,洛阳是东都。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京(后改为东都),一年不到,东都建成,隋炀帝东进入洛,并长期在洛阳主政,唐时仍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唐玄宗更是长期在洛阳处理政务。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将洛阳改为“神都”并长期在此执政,洛阳取代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都先后定都洛阳。
2、洛阳永宁寺出土的文物有哪些?
北魏的洛阳永宁寺塔,和我早前贴过部分琉璃构件的明朝金陵报恩塔一样,都有些遗存留世,令人千秋怀想,下面是我见过的一些永宁寺塔文物。第一部分是杭州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正在举办的《考古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0年成果展》中的陈列,总共六件泥塑:泥塑仕女头部残像(左),泥塑比丘头部残像(右)。陶坐像,姿态端庄,衣纹褶绉刻塑细腻、生动、流畅,繁简分寸恰如其分,
另一件陶坐像,衣纹线条简洁,整体稍显不及前一件精致。世俗服装立像,裙子背部刻划线条简洁却非常饱满生动,充满立体感,另一件世俗服装立像,生动程度也稍微不及前者。第二部分是洛阳博物馆藏品,老人头像,微笑中有一丝通脱、一丝狡黠影塑带笼冠头像丰腴柔美的手影塑身坐像,衣纹稍显粗略,但仍相当生动,坐姿端庄拘谨。
除了嘴唇,这个泥塑头像其余部分大都已残损,却正好更显出秀美的唇型,微笑令人心折,这件世俗装仕女立像正面部分残损,背部裙带衣纹差堪与考古所展出的那件坐像媲美,背部挺拔,腰身纤细,体态尤美。除了泥塑,永宁寺塔基还出土了一些瓦当等建筑构件五个瓦当,上面两个为莲花化生纹,中间为兽面纹,左下为莲花纹,右下为忍冬纹莲花化生瓦当放大图这个泥塑人面像残高25厘米,是永宁寺塔遗址发掘出的最大一件,按比例推算,如为立像,通高当达三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