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的古迹很多。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1、洛阳为什么叫洛阳?有什么历史渊源?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还真不少,如车水马龙、冰清玉润、拨云见日、洛阳纸贵、河图洛书、才高八斗、程门立雪等,小编今天就简单列举几个与洛阳有关的成语的典故——挑肥拣瘦: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都洛阳城建立了太学。有一年腊月三十,他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可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羊却出现问题,太学里的博士甄宇说:“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
于是大家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羊,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来到魏都洛阳,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罄竹难书: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生性活泼,在一次值班时,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免去差使,李密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他后来成为瓦岗起义军首领,在进攻洛阳时,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号召百姓推翻隋炀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白鱼入舟:周武王准备讨伐纣王,在黄河渡口会盟诸侯。
武王过河,突然有条白鱼跳了起来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感谢上天把天下托付给他。鱼身上有鳞甲,和战士的甲胄有相通之处,当时的人们就把鱼当作军队的象征;商朝,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这一切联系起来,那就是商的军队和天下都要属周了。运筹帷幄: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宴会上问群臣:“你们认为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有大臣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
项羽用人奖罚不分,贤人遭疑所以失败。刘邦认为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自己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先生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前倨后恭: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外出游历多年却穷困潦倒,回家受到兄嫂、弟妹、妻妾的讥笑。他又在家苦读一年周书《阴符》,苏秦后来担任六国国相,他行车过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