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像骨。如此,轩辕之国在岷山之南,轩辕之丘在岷山之北,这个参照系定了,(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河南在宋代可谓是京畿重地,但“故里”一词,如今看来,已经被利欲熏心之徒用滥了用臭了,成了地方历史造假的代名词。
1、河南在宋代经历了什么,导致河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保?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宋朝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河南在宋代可谓是京畿重地,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将此地定为大宋之国都。自隋至唐使用的大运河,依然在发挥作用,不过这时候的开封已经是大运河的中心了。汴河像一条吸管,从东南方将粮食、丝绸等运往大宋的都城,这时候的河南,虽然和以往的历史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依靠京畿之地的政策优势,比以前都发展的好。
但是北方的发展速度,已经慢慢落后于南方了,经过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北方的大批人口南迁。随着人口而南下的,是北方的先进技术,南方此时的气候,正好适宜稻做农业的种植。江南种稻图南方逐渐成为人口和经济的重心,汉唐宋时期南北人口比例此时民间便逐渐有一个谚语流传——苏湖熟,天下足。南方慢慢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了,南北之水运,变得越来越重要,
开封就是依赖这条运河而繁荣。总体上讲,北宋时期的河南,京畿之地,国家不会不重视,水利各方面也是不断修护,但是南方这个新兴的农业经济区就是发展的比北方旱作农业快,相对来说,北方就是落后了,直到靖康之乱,北方再遭兵燹,北人更多的南渡,北方彻底失去了和南方比拼的经济基础。这种南北失衡,一直持续到今天,北人南渡示意图两分钟走进历史现场,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2、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
翻检《辞海》《辞源》及海内外华文辞书,“故里”皆“乡梓”之意,即出生的地方,但“故里”一词,如今看来,已经被利欲熏心之徒用滥了用臭了,成了地方历史造假的代名词。其实大可不必宣扬什么“故里”,一者你没有严谨的文献论证、考古证实,光凭地方志喊些口号得不到学界认可,就算雇几个“明星”站台也只会恶心全国人民,纯属停留在打把式卖艺、吹口哨走夜路的档次,
二者几千年的人口迁徙、民族演变下来,即使名人故里在那儿,也跟你八杆子搭不着,捞名人沾死人光只会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浪费民力财力去赚臭名声。因为历史人物是民族的共同财产,谁也没有私占、挪用的权力,从传世文献来看,没有黄帝故里的记载。炎黄集团属于先羌族,为华夏族的前身,古籍所载的轩辕国、轩辕丘、轩辕谷、姜水、漆沮水、涿鹿、桥山,都是黄帝留下的足迹,都不足于称“故里”;反而有力证实了炎黄集团由西北向东方迁移的发展史。
这与分子人类学所揭示的先羌集团由喜马拉雅山西麓进入渭水流域,分化出羌、藏、戎等民族的结论相符合,有学者大胆指出:昆仑山在帕米尔高原,那儿才是黄帝故里,我看也没什么大毛病。可以这样断言:如果能确定黄帝DNA,我相信川藏甘地区羌族的血缘相近度要高于现今汉族地区,因为羌人至今仍是族内婚,大家知道,汉族是以儒家文化为认同的融合民族,血缘杂的很。
言归正传,整点儿干货,本人就以古籍来探讨黄帝故里,先说黄帝:少典实乃炎、黄所出的氏族名,与有蟜氏通婚而已,故“公孙”非黄帝之姓。《汉书•律历志》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轩辕为车、帽,故“轩辕”乃黄帝之号,黄帝之名实不可考,而炎、黄二帝之姓,却史载凿凿:“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见《国语•晋语四》),《水经注•渭水》谓姜水即今陕西武功城西十里之漆水,而姬水即今陕西歧山、武功县一带之歧水,此学界共识。其实,姜、姬是先羌族群常用词汇,意为女、男,姜水、姬水实则“母河”、“公河”,源于羌人原始的二元认知,至今在羌族等藏缅语族中,日月山水、皮鼓等仍分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