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原称河南讴,靠山讴,后称河南梆子,新中国改为豫剧。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河南豫剧剧目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50多个,河南豫剧是我国著名地方剧种,历史上称为河南梆子。
1、豫剧在河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谢谢,2000年代初,那时人们手中的传媒工具很少,有收音机的不多,有手机的更是寥寥无几,有手机的也只是只有通话功能,有多媒体功能的好像没有。那个年代,我们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车上已经装有汽车收录机,空闲时间打开收听时偶尔播放豫剧选段,在场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见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收听,并且很多人激动地跟随收音机唱了起来,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剧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
2、河南梆子什么时候改称河南豫剧?
河南梆子就是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扩展资料梆子的历史溯源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梆子大王陈素真及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武汉演出,
3、河南的豫剧有什么剧目?
河南豫剧是我国著名地方剧种,历史上称为河南梆子。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原文化的厚重积淀,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广大中原地区,影响十分广泛。河南豫剧剧目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50多个,共分两大类,一是古装戏,二是现代戏。主要剧目有:一、古装戏《大祭桩》、《泪洒相思地》、《鞭打芦花》、《三娘教子》、《穆桂英挂帅》、《破洪州》、《花木兰》、《白蛇传》、《秦香莲》、《春秋配》、《拷红》、《三哭殿》、《血溅乌纱》、《李慧娘》、《下陈州》、《辕门斩子》、《五女拜寿》、《对花枪》、《青天泪》、《劈山救母》、《打金枝》、《五世请缨》、《桃花庵》、《清风亭》、《卖苗郎》、《秦雪梅》、《南阳关》、《铡美案》、《抬花轿》、《七品芝麻官》等等,
二、现代戏《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村官李天成》、《铡刀下的红梅》、《焦裕禄》、《朝阳沟》、《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常香玉》、《我爱我家》、《嵩山长霞》、《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李双双》、《调查》、《风雨故园》、《香魂女》、《风流女人、《金鸡引凤》、《马蜂庄的姑爷》、《倔公公与犟媳妇》、《儿大不由爹》、《刘青霞》、《双喜临门》、《娥媚女》、《老子•儿子•弦子》等等。
4、河南豫剧五大名旦分别是谁?
豫剧有两次提出“五大名旦”的说法,第一次为上世纪30年代,上榜的五人分别为陈素真、常香玉、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第二次为1980年的“河南省豫剧流派调演”中,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被称为“五大名旦”。但事实上,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豫剧六大名旦,除了上述1980年评选出来的五位之外,再加上一个桑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