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中山市 > 东方正统教会,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东方正统教会,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12 06:44:18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1054年大分裂之前,它们分别被称为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罗马帝国虽然不是基督教的发祥地,但是基督教发展的主战场。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罗马帝国杀死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一直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屠刀时不时砍向羽翼未丰的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徒处境悲惨,在帝国境内他们是排斥的对象,关于他们的谣言四处流散,比如他们在礼拜时喝血,比如基督徒的聚餐是 *** 大会。一旦帝国境内发生诸如经济危机、内战等灾难,官方就将罪过怪在基督徒头上。尽管如此,善于隐忍的基督徒依然在逐渐壮大。公元1世纪末,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东部站稳了脚跟,在首都罗马也有相当的发展。但发展与阻挠并存,帝国 *** 一直在迫害基督教,公元3世纪末,迫害达到了顶峰,教堂被摧毁,基督徒被迫向异端朝拜,不服从者惨遭屠戮。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西罗马帝国版图   4世纪初,被迫害了三个世纪之久的基督徒赢来了春天。此时,罗马帝国陷入皇位争夺战,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继位,据说在战斗中因为十字架庇佑打了胜仗而皈依了基督教,是第一个信奉基督的罗马皇帝。从此基督教从一个受压迫的穷人宗教变成了富裕的权贵的宗教。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君士坦丁问鼎九五之尊后,为了稳定帝国的东部,于公元330年将都城从罗马迁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拜占庭,称之为“新罗马”,这就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就此分为东西两半(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随着帝国的分野,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总部的东方教会也逐渐分道扬镳。   希腊语是早期基督徒的主要语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这并不妨碍说希腊语的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传教,尽管拉丁语是官方语言,但罗马有大量从东部迁过来的希腊语公民,而帝国的中上阶层也一直尊崇希腊文化,学习希腊语。所以在罗马帝国,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行不悖。   西方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虽然东罗马帝国直到7世纪官方语言依然是拉丁语,但其文化主体是希腊文化,通用语言是希腊语,东方教会也以希腊语为主。西方教会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彼得是教会的基石(彼得一词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石头”的意思英语中石油petroleum同源)。他亲自建立教会,是罗马第一任教宗,统领各地教会。但随着历史发展,君士坦丁堡牧首统治的东方教会威望与权力逐渐上升,开始与罗马分庭抗礼。   西罗马帝国频繁遭受西欧的蛮族侵袭。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教会并没有随之灭亡,反而是吸收了入侵的蛮族,6世纪至7世纪,他们先后归信罗马教会。8世纪,法兰克王国崛起,公元800年罗马教宗里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教会之间的罅隙日益增大,但尚未闹到决裂的地步,直到1054年。   因为政治环境变迁,语言隔绝,地理分割,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渐行渐远。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加大了二者的分歧,西方教会始终坚持偶像崇拜,与大搞偶像破坏的拜占庭格格不入。7世纪中期,崛起 *** 已经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拜占庭领土。大马士革、安条克、耶路撒冷三大牧首区都被 *** 夺去。 *** 军队曾两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帝国开始怀疑,上帝是不是站在他们这边。他们发现 *** 从来不画先知的肖像,《古兰经》确实明确禁止信徒绘制先知肖像,所以,逻辑不大好的拜占庭人觉得,正是因为 *** 不画神祇肖像,才能战无不胜,屡次击败基督教治下的拜占庭,必须消灭圣像,才能赢回上帝的眷顾。公元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捣毁帝国境内所有圣像。私藏圣像者甚至有性命之虞。此后一百年多里,圣像破坏运动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深远影响。公元843年,圣像破坏运动才正式废止。   8世纪后期,查理大帝统一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北部。此时已经皈依罗马教会的查理派遣传教士向斯拉夫人传教。但拜占庭帝国不想看到临近的斯拉夫人变成罗马的信徒,想让他们归信东方教会。公元86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三世派遣会斯拉夫语的西里尔和美多德去斯拉夫地区传教。但斯拉夫地区只有斯拉夫语,没有文字,西里尔和美多德以希腊字母为蓝本,创造了新的文字,便于传教,这就是西里尔字母,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现在使用的便是西里尔文字。   1054年的大分裂是东西教会矛盾的终极体现,东西教会分裂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支。拜占庭帝国被灭后,东正教北上,在俄罗斯和斯拉夫地区找到了归宿。   在基督教诞生的头一千年里,基督教始终致力于保持一个教会,尽管时常产生分歧,但始终没有决裂。   “和子说”是东西教会纷争的重要一环:圣灵是由圣父而出,或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共同信奉的《尼西亚信经》中说圣灵由圣父而出,但查理大帝在9世纪时,在其中添加了“和圣子”,变成了: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这句话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引发了东西教会间的诸多矛盾。东方教会认为,修改信经内容是极大的亵渎。   除了教义上的矛盾,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在宗教仪式、罗马主教的地位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矛盾在11世纪初年达到顶点,皈依了天主教的诺曼人侵扰了意大利南部,强迫那里的东方教会教堂采用拉丁仪式,为了报复,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恰尔一世则禁了城内的拉丁宗教仪式。为此,罗马教宗派遣特使枢机主教宏伯特前往君士坦丁堡,与东方教会就二者分歧商谈。但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剑拔弩张。   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宏伯特宣布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牧首还以颜色,也宣布开除罗马教宗。东西方教会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史称“大分裂”。其实这并不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公元431年第三次大公会议,第一次分裂,聂斯脱利派遭逐,创立了亚述教会教会。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和安条克被判绝罚,基督教第二次分裂,形成东方正统教会。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教堂,被 *** 攻破后沦为 *** 寺   大分裂之后,拜占庭帝国式微,东方的 *** 再度扣关,拜占庭被迫向西方的天主教求救。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本该是东西教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修复裂痕的绝佳契机,但天主教并不只是东征异教徒。1204年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这座千年古城被洗劫了,凶手不是 *** ,而是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尽管57年后,东正教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经此一役,天主教与东正教和解无望。此后,拜占庭帝国也一蹶不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灭了拜占庭。东正教的象征圣索菲亚大教堂,沦为 *** 寺。五大牧首区(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中有四个沦陷于 *** 之手,只剩罗马一棵独苗。   但拜占庭的覆灭并不是东正教的终结。在故国沦陷后,一部分东正教教徒负重北上,来到西里尔和美多德曾经传教的斯拉夫地区。曾经依傍于拜占庭帝国的权贵宗教再一次深入地下,在苦寒之境隐忍待发。很快,他们又傍上了权贵。   1472年,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拜占庭皇帝的侄女,将拜占庭的双头鹰标志纳为己用,并称自己为“沙皇”(罗马帝国皇帝凯撒之意)。用神学家迪尔梅德·麦卡洛克的话说,“第一个罗马,被野蛮人占领,沦为罗马天主教异端,第二个罗马(即君士坦丁堡)陷入 *** 之手,而俄罗斯正教会承袭了第三个罗马的称号。”尽管俄罗斯正教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但带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如今,东正教在俄罗斯及巴尔干地区追随者众,在全球也有超过1.5亿信众。

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2,教宗就是教皇吗还有宗主教是怎么回事

教宗(拉丁语:Papa,本意为爸爸、父亲),在中国大陆通常译为教皇或罗马教皇,但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内部依然称为教宗。基督宗教中天主教会的领袖,当中包括罗马天主教会(拉丁礼)和东仪天主教会。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义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总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天主之众仆人之仆人”。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子)。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该国又被称为“圣座”(Sancta Sedes)。梵蒂冈整个被罗马城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条约才得以实现。 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亚德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若望·保禄二世于GMT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宗,是为本笃十六世。辞源早在三世纪,亚历山大港主教对埃及的各主教实行了集权控制,有意识地仿效罗马主教的管辖方式。在尼吉亚大公会议后,罗马主教立即授予亚历山大港大主教以管辖的优先权,并使用了“亚历山大港教宗”的称号,该称号现在演变成为希腊正教的“亚历山大港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科普特教会的“亚历山大港及宗徒圣马可之座的教宗”拉丁文的“教宗”(papa)源自希腊文的“π?ππα?”,原意为“父亲”,起初用于对任何司铎或主教亲昵的称呼。在四世纪或五世纪的时候,“π?ππα?”在西罗马帝国仍频繁地用于称呼主教,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用途,即局限于称呼罗马主教,而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和俄罗斯,司铎仍然被成为“π?ππα?”。天主教会内一直沿用“教宗”的名称,教会外也有翻译为“教皇”、“众仆之仆人”等。宗主教(希腊语:∏ατρι?ρχη?,拉丁语:Patriarcha)(东正教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ατρι?ρχη?)。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ρ (pater,意为“父亲”)和?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亚巴郎Abraham,依撒格Isaac,以及雅格Jacob 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为“族长”,或“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译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东方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如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和安条克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名义上的首脑。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东方正教会的牧首并非全部15个东正教自主教会的领袖的称号都是牧首。实际上使用这一称号的自主教会领袖有9个,其他自主教会领袖的称号是都主教或大主教。使用牧首称号的东正教自主教会领袖实际上都是独立、平权的,然而按照“历史荣誉”排序如下(名称为当前正教中文全称):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亚历山大和全非洲牧首大安提阿和全东方希腊教会牧首耶路撒冷圣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莫斯科和全俄罗斯牧首全格鲁吉亚大公牧首塞尔维亚牧首卡帕多细亚—恺撒城的继承者,翁格罗—弗拉克人的都主教,布加勒斯特的大主教,全罗马尼亚牧首全保加利亚牧首这9个牧首中,有4个是古代传流下来,而另外5个是晚近才确认的:古代宗主教区(最初也包括罗马宗主教区):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东正教中文译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领导君士坦丁堡正教会Orthodox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并且是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精神领袖)亚历山大和全非洲宗主教(Patriarch of Alexandria and All Africa)(东正教中文译名:亚历山大和全非洲牧首)(领导亚历山大希腊正教会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安提阿宗主教(Patriarch of Antioch)(东正教中文译名:安提阿牧首)(领导在近东的安提阿和全东方希腊正教会)耶路撒冷宗主教(Patriarch of Jerusalem)(东正教中文译名:耶路撒冷牧首)(领导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和全阿拉伯的耶路撒冷和圣锡安希腊正教会)在五大宗主教区建立之后的五个晚出的牧首区,根据其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确认为宗主教区的时间先后排列如下:全保加利亚牧首(Patriarch of All Bulgaria)(领导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正教会Bulgarian Orthodox Church),927年被确认为牧首区。全格鲁吉亚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 of All Georgia)(领导格鲁吉亚的格鲁吉亚正教会),1008年被确认为Catholicosate(即Patriarchate,牧首区)塞尔维亚牧首(Patriarch of Serbia)(领导塞尔维亚(以及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正教会Serbian Orthodox Church),1375年被确认为牧首区莫斯科和全俄罗斯牧首(Patriarch of Moscow and All Russia)(领导俄罗斯的俄罗斯正教会),1589年被确认为牧首区全罗马尼亚牧首(Patriarch of All Romania)(领导罗马尼亚的罗马尼亚正教会),1925年被确认为牧首区正教教团之外的东方牧首莫斯科和全俄罗斯牧首(Patriarch of Moscow and All Russia)(领导俄罗斯古正教会Russian Old-Orthodox Church)基辅牧首(Patriarch of Kiev)(领导乌克兰正教会·基辅牧首区Ukrainian Orthodox Church - Kiev Patriarchate)教会法定乌克兰独立正教会基辅和全罗斯-乌克兰牧首(Patriarch of Kyiv and All Rus-Ukraine of the Ukrainian Autocephalous Orthodox Church Canonical)安提阿天主教宗徒教会牧首(Patriarch of the Catholic Apostolic Church of Antioch)美国正统天主教会牧首(Patriarch of the American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耶路撒冷会牧首(Patriarch of the Assembly of Jerusalem)东方正统教会宗主教亚历山大教宗和全非洲牧首(Pope of Alexandria and Patriarch of All Africa)(领导在埃及、全非洲的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也是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y的精神领袖)安提阿和全东方牧首(Patriarch of Antioch and All the East)(近东的安提阿叙利亚正教会Syriac Orthodox Church of Antioch的领袖,以及普世叙利亚正教会至高领袖Supreme Leader of the Universal Syriac Orthodox Churc)印度大公(Catholicos of India)(领导印度的玛兰卡雅格派叙利亚正教会Malankara Jacobite Syriac Orthodox Church)埃奇米亚金,亚美尼亚和全亚美尼亚人大公(Catholicos of Etchmiadzin, Armenia and of All Armenians)和亚美尼亚宗徒教会至高牧首(Supreme Patriarch of the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领导亚美尼亚宗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西利西亚大公(Catholicos of Cilicia)(领导山省Antelias,黎巴嫩以及中东的西利西亚家族亚美尼亚宗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of the House of Cilicia)亚美尼亚人的君士坦丁堡牧首(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for the Armenians)(在土耳其)亚美尼亚人的耶路撒冷和圣锡安牧首(Patriarch of Jerusalem and of Holy Zion for the Armenian)(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和波斯湾)东方大公(Catholicos of the East)(领导印度的印度正教会Indian Orthodox Church)阿克苏姆总主教和全埃塞额比亚大公牧首(Archbishop of Axum and Patriarch Catholicos of All Ethiopia)(领导埃塞俄比亚的埃塞俄比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阿斯马拉总主教和全厄立特里亚牧首(Archbishop of Asmara and Patriarch of All Eritrea)(领导厄立特里亚的厄立特里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Eritre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东方教会的牧首东方亚述教会塞琉西亚-泰西封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 of Seleucia-Ctesiphon)(近东地区东方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的领袖)东方古代教会的牧首东方古代教会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近东地区东方古代教会Ancient Church of the East的领袖。该教会于1964年由东方亚述教会分出)罗马天主教会的宗主教作为五大宗主教区(Pentarchy)之一部分,教宗的罗马宗主教区是唯一一个西罗马帝国内的宗主教区。粗略地说,它与如今拉丁礼领土之界限相同。在过去,教宗使用“西方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est)这一称号。但是,该头衔于2006年被从教廷颁布的有关出版物中去掉了。拉丁礼宗主教拉丁礼耶路撒冷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Jerusalem威尼斯宗主教Patriarch of Venice里斯本宗主教Patriarch of Lisbon东印度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East Indies(是一个领衔宗主教位,兼果阿和达曼总主教(Archbishop of Goa and Daman))东方礼天主教会宗主教东仪天主教会(或称东方礼天主教会)的宗主教承认教宗在教会中的最高地位,但拥有远比一般天主教主教大的自治权。他们的地位大致相当于枢机。在21世纪,东仪天主教会在东方管理着天主教东方宗主教辖区。这些宗主教分别是:科普特礼天主教亚历山大宗主教(Coptic Catholic Patriarch of Alexandria)(领导科普特礼天主教会Coptic Catholic Church)叙利亚礼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Syrian Catholic Patriarch of Antioch)(领导叙利亚礼天主教会Syrian Catholic Church)默基特希腊礼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Melkite Greek Catholic Patriarch of Antioch)(领导默基特希腊礼天主教会Melkite Greek Catholic Church)[10]该职兼两个领衔宗主教位,它们都在五大宗主教区中东部(Middle Eastern Pentarchy):默基特礼天主教亚历山大宗主教(Melkite Catholic Patriarch of Alexandria)(在埃及)默基特礼天主教耶路撒冷宗主教(Melkite Catholic Patriarchs of Jerusalem)(在巴勒斯坦/以色列)马龙尼礼安提阿宗主教(Maronite Patriarch of Antioch)(领导马龙尼礼教会Maronite Church)加色丁礼天主教巴比伦宗主教(Chaldean Catholic Patriarch of Babylonia)(领导加色丁礼天主教会Chaldean Catholic Church)亚美尼亚礼天主教西利西亚宗主教(Armenian Catholic Patriarch of Cilicia)(领导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Armenian Catholic Church)历史上罗马天主教会的宗主教西方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est (传统上称罗马主教(教宗)为西方宗主教,但现任教宗本笃十六世于2006年废除此称号)西印度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est Indies(一个领衔宗主教位,自1963年起悬空)拉丁礼安提阿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Antioch(1964年废除)拉丁礼亚历山大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Alexandria(1964年废除)阿奎莱亚宗主教Patriarch of Aquileia(1752年解除)拉丁礼迦太基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Carthage(7世纪后主要是领衔)拉丁礼君士坦丁堡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1964年废除)格雷多宗主教Patriarch of Grado(1451年与“卡斯泰洛和威尼斯主教辖区”(Bishopric of Castello and Venice)合并组成天主教威尼斯总教区)罗马天主教会之外的天主教宗主教巴西宗徒国家教会宗主教(The Patriarch of the Catholic Apostolic National Church of Brazil)国际神恩主教教会团宗主教(The Patriar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on of the Charismatic Episcopal Church)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LDS Church)据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称,patriarch(教长)是在麦基洗德祭司(Melchizedek Priesthood)中已被任命为教长职者。该词被视为与evangelist(布道员)为同义词。教长的一个基本责任是给予教长祝福(Patriarchal blessing),一如旧约中雅各(Jacob)为其十二个儿子所做的一样。教长通常被分配到每个教区(stake)并终身保有该头衔。

教宗就是教皇吗还有宗主教是怎么回事

文章TAG:东方东方正统教方正正统东方正统教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