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河源头的“扎曲”,在三个源头的最北方。为了保护黄河源头,黄河源是禁止一切徒步穿越活动的,星宿海之上,黄河的源头共有三条,坦白中国很晚才弄清楚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尚书-禹贡》中,说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后人考证“积石”应为阿尼玛卿山,离黄河的源头尚远;《山海经》、《尔雅》中称黄河源出于昆仑山;张骞出使西域时,认为黄河源出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于地下、最终流出为黄河;隋炀帝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位置在青海果洛州和海南州,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黄河的真正源头有了更靠谱的认识;唐朝时,帝国幅员辽阔,且与青藏高原交往较多,河源地区成了交通要道(唐蕃古道)。
1、为什么黄河的源头永远不会断水?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黄河源头来自于喜马拉雅雪山。雪山的雪不没,源头就不会断了,黄河水就是我们中华5000年的根!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养育了千山万水,滋润了华夏大地,
2、黄河源头仅有碗口大小,为何能撑起整条河流?
“溯河以远”。就是说,要追溯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其上游的众多支流中,哪一条最长,哪一条就是该河的“正源”,就说黄河,其最上游的小支流,可能像一棵大树的树枝一样多,沿着一条支流往上走,就会遇到分岔,沿着一个分岔再往上,又一个分岔......最后找到最远的那个小岔,就被定为“正源”。被定为“正源”的那条“小树枝”,除了比别的长了那么一点外,没有什么特别的,
3、黄河源头被找到,只是五个喷水“龙眼”,却为何禁止任何人靠近?
坦白说,中国很晚才弄清楚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事实上,1978年才得出了靠谱的结论,距今不超过50年,黄河水直接源出于鄂陵湖;鄂陵湖水又来自扎陵湖;扎陵湖水来自于星宿海;星宿海的上源,就是黄河的真正源头了。星宿海之上,黄河的源头共有三条: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扎曲先注意了:高原上有多条河流都叫扎曲,不要把它与别的“扎曲”搞混了。
作为黄河源头的“扎曲”,在三个源头的最北方,它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它全长70公里,很窄,水量也小,且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水的,约古宗列曲约古宗列曲居中,流过的地方大致是个盆地。在藏语中,约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用的锅”,就是因为这里的地势,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发源处海拔4750米。
这是一条很小的河,水量也不大,卡日曲卡日曲在三源的最南边。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发源处海拔4800米,那里有5处泉眼涌出,汇成了卡日曲。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汇合后,叫做玛曲,然后流入了星宿海,根据现代测绘技术的测量结果,长度上,卡日曲(长190公里)比约古宗列曲长了25公里;流域面积上,卡日曲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列曲2372平方公里),依然占优;水量上,在汇合处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方/秒,约古宗列曲为2.5方/秒。
因此,卡日曲在三个源头中,全面占优,理应为黄河正源,卡日曲本身也有两个源头:正源卡日曲曲果,也就是前面所说的5眼泉水汇成的地方。它发源后70公里处,接纳了支流源头拉郎情曲,再流100公里后,与玛曲汇合,拉郎情曲源出于三眼泉水,比正源卡日曲曲果还长了15.8公里。玛曲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汇合后,称玛曲,玛曲流入扎陵湖,流出后再流入鄂陵湖,出鄂陵湖后约65公里为黄河沿,从此以下,开始称为黄河。
在藏语中,玛曲的意思就是黄河,历史上,藏族人民在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时,会在此祭拜河神。由于1952年科考失误,不少老旧的地图上将约古宗列曲也标注成玛曲,黄河源头的考察在古代,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对于从遥远天际流过来的黄河,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它发源于哪里,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不乏荒诞的神话,《尚书-禹贡》中,说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后人考证“积石”应为阿尼玛卿山,离黄河的源头尚远;《山海经》、《尔雅》中称黄河源出于昆仑山;张骞出使西域时,认为黄河源出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于地下、最终流出为黄河;隋炀帝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位置在青海果洛州和海南州,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黄河的真正源头有了更靠谱的认识;唐朝时,帝国幅员辽阔,且与青藏高原交往较多,河源地区成了交通要道(唐蕃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