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四川各地都有一些“客家人”。四川客家人分布图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四川的客家方言岛主要有,阆中廖姓究竟是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还是稍后的"五省客家人"入川,你没有说明白,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
1、四川阆中廖姓祖籍来自何处?
四川阆中廖姓祖籍来自何处?我查了许多文字资料(百度由题主自己查),没有查出,很遗憾。但是,查出了一些廖姓资料,也许对你有用,另外,阆中廖姓究竟是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还是稍后的"五省客家人"入川,你没有说明白。我认为,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由于是"政府行为",又有奖励,所以基本上佔了成都周边的"上五县",当年即有几十万人,这批人的优患意识比较淡薄,留下的家谱、族谱很少,
而客家人入川的谱牒较多。因为客家人的宗族意识,居住环境使他们很团结和勤奋,阆中县是少数保留有客家会館的县城之一,如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正刚的专著巜闽粤客家人在四川》一书中,介绍了保宁(阆中)有"天后宫"一座,他是根据咸丰《阆中县志》城图。说明阆中的客家人是比较多的,(三台县刘营镇广东会馆)华阳新河埝体用祖祠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廖氏客家移民祠堂。
清雍正元年(1723)由广东移民入川后,定居于华阳、简州一带廖氏子孙,于乾隆年间建于华阳县东关外20里皇壮新河埝的"体用祖祠",入川始祖廖体用乾隆年间原在简州义和乡孙家嘴的创业地,其后四房人分家,遂以此为公共祖业,我的问题是:这四房人有没有移居別处的?廖体用是当年的"巨富",廖姓族人开席桌达三、四百桌,杀猪都要几十头,流水席十分壮观。
廖氏入川第二代为"文"字辈四公祠:分别是:彩文、昌文、兴文、光文公祠,建于成都、简州等地。成都的西河镇义和乡有"廖家祠",(示意图片)总之,四川的廖姓是己知的大姓,分布较广,要祥察难度很大。和其他移民相同,如果是"湖广填四川",则是来源于湖北,湖南,当年有几十万人,如果是后到的客家人则大都是来源于福建、广东、江西。
2、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谢邀,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今四川人,主要是历代汉族移民后裔,从秦统一巴蜀开始,历史上有多次移汉民入蜀,屡见于典籍。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一、明代移民及其后裔广安蒲氏家族先祖于元末入蜀,定居于广安,经过明代的发展,其家族已经较大。特别是一族人中,在明清两代曾产生过三名进士,光绪《崇庆县志》记载,县人中“半属流寓”,即大体有一半是清移民及其后裔;那么另一半即为清以前在蜀者,其中有许多是明移民后裔。成都所辖的蒲江县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搜集到162个家族的墓碑和家谱资料,其中在明代就定居蒲江的有68族(唐宋时期即居蒲江的2姓、元代即居蒲江的3姓、明代迁入的63姓),占调查数的42%;清初从邻近县迁入的有60族(其中洪雅县2族、名山县9族、丹棱县4族、眉山县2族、雅安县4族、天全县8族、新津县1族、荣昌县1族、荥经县1族),占37%,这些人大都也是四川明代土著,即明代四川土著后裔占共占70%以上;清代从湖广(即今湖南、湖北)、广东移入的有34族(其中湖广32族、广东2族),占21%,
洪雅现存最老的族谱12,其中有9谱为明初入川。明末蒲江知县朱蕴锣在张献忠攻城时战死,事见于《明史》,其二子的后裔众多,清代在蒲江寿安有一叫朱水碾的地方,便是其后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忠县邓氏,其先祖邓世鸾于明洪武二年入蜀,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3822户、15963人;明初入蜀的乐大银,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867户、390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