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东莞民间小吃,东莞特产是什么

东莞民间小吃,东莞特产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25 19:18:52 编辑:东莞生活 手机版

1,东莞特产是什么

每逢过年,民间百姓都有制作一些米制品和食制品过年的风俗,如“炒米饼、糖环、鸡蛋卷、油角”。在厚街濑粉最出名。东莞的民间食品中腊味很受人们喜欢,我中意吃屋企做的腊味,糖环最好吃
厚街腊肠,大岭山烧鹅,东莞米粉

东莞特产是什么

2,东莞莞城那些地方有好吃的

小吃点心:  这家万寿路的朝阳大包店已有十多年历史,每天早上10点以前都是最忙碌的时候。人们排队买大包,因限量供应,售完即止,所以来晚了还得“明日请早”。  参考价格:2元/个  地址:莞城万寿路上玉姨糖水店和佐丹奴之间的小巷子口  2、入口即化的招牌芝士蛋糕  这里的招牌美味是芝士蛋糕,每天现做现卖,只做两次,卖完为止。芝士蛋糕有着淡黄色的漂亮色泽,咬上一口,有着入口即化的美妙口感,松软又香醇。许多人是开着车来买蛋糕的,也有不少人是一直从小吃到大的。  参考价格:芝士蛋糕:2元/个 咸芝士蛋糕:3元/个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珊瑚路14号(近细村市场)  3、百吃不腻的潮汕绿豆饼  参考价格:6.5元/10个  地址:光明市场附近  还有东莞民间的十大美食店:  1、老招牌青麻茶  经营时间:81年  店址:莞城振华路和大西路交界处  2、上面提到的华洋饼家  3、津津小食店  经营时间:25年  店址:光明路口大参林药店旁边  4、瑞宝早餐店  瑞宝早餐店  经营时间:24年  店址:莞城万寿路25号  5、冠群饮食店  经营时间:23年店址:光明路31号  6、霞记烧鹅  经营时间:22年店址:岗贝市场内  7、朝阳大包  经营时间:21年  店址:莞城万寿路“佐丹奴”旁边小巷子口第一家铺面  8、志亮牛杂  志亮牛杂  经营时间:20年  店址:莞城新芬路一巷12号  9、高佬粥店  高佬粥店  经营时间:18年  店址:光明路159号却金亭对面  10、翠华记面食店  经营时间:11年  店址:新风路东莞中医院附近  东莞的餐饮业发展很快了,近几年开了很多有特点的餐馆,可以进入769东莞网生活频道查询。希望都帮到你!
我觉得市桥路那里的恒香园云吞面好吃,好多年的老店啦,不是很大。当然,要喜欢吃碱水面才行哦,有些人不喜欢吃碱水面的就觉得味道怪怪。
云吞

东莞莞城那些地方有好吃的

3,广东东莞有什么民间小吃

大岭山荔枝柴烧鹅,厚街濑粉,道窖粽子,麻涌香蕉,沙田柚,柚子皮!我就知道呢D,其他咖我就唔知啦!
厚街濑粉,大岭山荔枝柴烧鹅,道窖粽子,腊肠,麻涌的香蕉算不算?  麻葛  是东莞春节传统小食,据说以前的阿嬷做炒米饼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边看着流口水,贪食心焦。阿嬷就将米粉分出来一点,加上糖浆、花生搓匀,待干燥之后切成段,分给小朋友吃,就成了麻葛。麻葛看起来像面段,平平无奇,吃到嘴里却非常香甜,而且完全没有外表给人的那种硬硬的感觉,而是酥软可口。  眉豆糕  眉豆糕是用新鲜的眉豆加上糯米粉和其它香料熬成的,上面还撒上用香油炒过的芝麻,十分可口。这道小食还被评为“广东名小吃”。在东莞,会做的眉豆糕的人家不少,现在的农贸市场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有眉豆糕卖。做得好的不多,据说其中有独门秘方。  艾角  制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米粉。制作“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开水煮后用刀剁烂,制成食用艾。之后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豆蓉、花生、白糖和蛋丝分别制作成咸、甜各料做馅包成角状。  咸鱼笼  东莞人把年糕写作“贻笼”,又称为鱼笼。鱼笼制作很讲究,先浸糯米,再磨粉、干粉,再配料。鱼笼有咸、甜两种口味,甜的只需要加红糖;咸鱼龙的配料比较多,一般有虾米、腊肉、火腿、油鸭、花生和红枣等。  糖环  古时称“巨女”(读音),是中原南迁过来的小食。糖环在东莞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糖环形状,由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松糕  “年廿五,炊松糕”,企求来年高升。松糕是用糯米粉为主料,将糖粉和入糯粉中,筛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入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筛满糯粉,蒸熟。吃不完,可以晒干,作干粮。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  茅根粥  以茅根、竹蔗、红萝卜、黄豆、白果等熬成粥、性清凉下火。  厚街濑粉  以大米磨成粉后制成,嫩滑爽口,多以明炉烧鹅、叉烧为佐料。  道滘裹蒸粽  选用优质糯米、咸蛋黄、五花腩肉、绿豆、湘莲子及多种调味品制成,煮熟后芬芳扑鼻,口感极佳。  道滘肉丸粥  肉丸采用新鲜锗肉制作,制肉酱时须用钢条不断敲打,致使肉酱具有胶质,带韧性,且爽脆香甜。  道滘钵头禾虫  将肥美禾虫洗净,放入陶制钵头内,加适量蒜茸、精盐、生油、鸡蛋捣匀,使禾虫成膏状,蒸熟后以文火烤至微黄,撒上胡椒粉,香气四溢,营养丰富。  道滘禾花鲤  霜降前后,内河繁殖的鲤鱼因食了禾花、禾穗和谷粒特别肥美,名曰“禾花鲤”。制时将鲤鱼煎成桔皮黄色加生姜、葱条、蒜子放入沙煲内煲熟,鲜美可口。  中堂槎滘鱼包  由鱼肉做成的表皮包着鱼肉馅料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历史。鱼皮以农历八、九月份的土鳞鱼脊背部位的鱼肉为主料,肉馅则以鲜猪肉、腊鸭、腊肠为主。辅以冬菇等时菜混在一起剁成馅料。用鱼皮小心翼翼地把馅料包成金鱼状,放入用鳞鱼熬成的汤中煮2—3分钟即可。  中堂槎滘鱼丝面  由鱼肉团压薄成片后,切成约十公分的面条状、放进清开水中煮1-2分钟捞起,另配好冬菇丝、韭黄、葱花等,加上用鳞鱼、鸡话猪骨头熬成的汤即可食用。  糖毕甩  以糯米粉作成拇指头大小无馅汤丸(也有制成有馅的),以滚热糖浆煲熟,撒上辗碎炒花生或煎鸡蛋丝、香滑甘甜酥软。  长安锦盒盆菜  将鸡、鹅、鸭、猪肉、猪浮皮、鱼丸、香芋、青菜、冬菇等菜肴煮熟以一大盆盛之,吃时各人动用公筷翻动夹菜。  横沥猫捞饭  以瘦猪肉、鹅肉、虾米、麦豆等切碎与米饭同煮,香甜可口。

广东东莞有什么民间小吃

4,东莞有哪些传统小吃

咸丸 冬果 麻橛 鱼龙 松糕 糖环 烧烤 油炸红薯饼
东莞特产 麦芽糖柚皮、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 麦芽糖柚皮 东莞的土特产之一,它是选用优质广西沙田柚,去掉果肉,只取柚皮,它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将柚皮晒干后,用清水长时间浸泡,这是为了除去鲜柚皮中的苦味。然后再去掉表面的一层柚青,把剩余的部分片成数个薄片。 然后再要用事先制作好的,用由麦芽大米混合发酵而成的液体(这就是麦芽糖了),经过秘传的方法淹制,要淹好多天后才能做成现在这风味独特的土特产--麦芽糖柚皮。 糖柚皮是在咸丰六年(1856),由石龙专制麦芽糖的老字号“李全和”创制,作法就是用沙田柚皮削去表皮,泡水后再榨干,以麦牙糖为主料配制而成。糖柚皮的制作至今还是以祖传技艺为基础,用小麦化成麦芽,加之糯米,经发酵后制成麦牙糖,再用传统方法,采用铜锅明火蒸煮大约一个小时,然后倒在糯米纸上冷却,即可成为甜度适中、风味独特的糖柚皮。通常为食用方便,会剪成三角形的小块包装好。
沙锅粥
咸丸 冬果 麻橛 鱼龙 松糕 糖环 烧烤 油炸红薯饼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常常是嫩绿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
咸丸东莞人冬至、除夕、元宵都吃。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冬果】:东莞人说的冬果绝非冬天的水果,其音为“终果”,是年终、过年用的小食。春节时,冬果与瓜子、糖莲子、糖瓜条、糖椰角、糖椰片、糖木瓜等各种各样的糖果,组成很有风俗特色的春节糖果。家家户户的八仙台上都摆有糖果盒(称全盒,内多有八卦和8个间隔),盒中必有冬果。冬果多用糯米制作,因为糯米椿成粉后,起胶,坚韧,保留时间长,可以度过整个年节,时间达三个月久。饼家所制冬果品种极多,一般有雪条、雪耳、雪符、雪扣、雪绳、雪球、通条、蛋扣(亦称鹅肠)、油榄、云耳、云片(称粉片)。雪者熔白糖捣拌上面后,其色白如雪之谓也,其余的是未经上糖,保持原色。冬果经猛油炸脆后,摊冻,熔糖,搅拌,再摊冻,擎分,放在空糖缸或龙埋里,用布封住,随时可以取用。冬果制作的关键是浸米,需经二次浸泡和晒晾。浸泡时间长,或遇到雨天,容易发霉变味。浸泡时间短,会特别坚硬,咬不动。冬果的糯米粉需人力制作——椿粉。冬果在春节主要在于品尝居民制作冬果要小巧玲珑,雪条做得要小于末指,才显得高雅雪耳、云耳都像小猴子耳朵般。雪符更讲究,符上有红粉作线,似古笺身符一般。粉底是黄色,像玉扣仔,炸出来像挂在身上的护。【麻橛】: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麻橛是东莞春节前的传统小食。祖母(阿嫲)多在制作炒米饼时,随手先做一些,给孙子解馋,人们戏称是“阿嫲从炒米饼中,割出一些米,给小孙子吃”的小食,讹称麻葛。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长,如榄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连,成方胜图案。菱形相套,中国民间称为方胜图案,用于建筑、什器、服饰,妇女用作首饰,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因此春节期间麻橛成为东莞人互相赠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鱼龙】:年二十四为小年晚有开龙、炸油角。俗语说“鱼龙是本,碌堆是利。”家家户户少不了鱼龙、鱼龙即年糕。东莞风俗年糕叫“鱼龙”,取步步高升、取鱼跃龙门之意。因多是出嫁女送娘家礼品或姑嫂姐妹、亲家互送礼品,亦写作“贻笼”。旧俗不论贫富,家家都有鱼龙、碌堆。富有的大些、用料好些。鱼龙制作讲究,用料精良。先要浸糯米、磨粉、干粉,制粉最好在冬至节前做,叫冬前粉。在粉里加配料,咸的加虾米、腊肉、金华火腿、油鸭等,熟前加枣在面上,以求早(枣)日高(糕)升。甜的加黄糖即可,而今有的加瑶柱等。同样,熟后加红枣。为求体面,鱼龙越大越厚越好,往往要炊一日一夜,而且非熟不可。半生不熟,被认为来年不顺,因此异常小心,十分繁琐。【松糕】: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松糕亦用糯米粉做,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人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栖满糯粉,蒸熟。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煎堆】:明农历正月十九日,东莞旧俗家家户户煎堆。煎堆,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东莞人称的煎堆,广州人称作薄罉,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若怕太糯、太粘、吃后饱胀,可加2—4成粘粉。东莞煎堆以艾堆为最佳,正气、去湿毒。这种艾是春头天越冬的稻田里野生出来的,常常是嫩绿的一片,枝头淡黄色小花,采摘回来,用滚水煮过,用刀斩碎,和糯米粉、糖,用油煎就。由于煎堆的做法最简单,一些来不及做年果的人,除夕之日,只好最简便的方法做年果——煎煎堆,因此有“年晚煎堆 人有我有”的歇后语。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九日要煎煎堆呢?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女娲一边补天,一边制造牛马鸡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太累了,睡了。人们见女娲这样苦、累,不去惊动女娲,又不会炼石,只好家家户户用粉做煎堆,系上红线,放在屋顶上,以补天穿。其实,正月十九日前后是雨水节令,大多年份都会下雨,如天机籁败。春天下雨,人们又冻又饿,最简便的是做煎堆,补肚又暖身,于是形成习俗。

5,广东名小吃有哪些

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现时的广东小吃和点心有区别,小吃品是专指那些街边小店经营的米、面小型食品,制作较简朴;点心是茶楼、早茶的繁多品种,以及星期美点等,特点是:花式品种较多,造型精细。 广东小吃的成熟方法多为蒸、煎、煮、炸4种,可分为6类: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糕品,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粉、面食品,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甜品,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除蛋、奶以外,多为植物的根、茎、梗、花、果、仁等;杂食,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 酥皮莲蓉包 以半发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团)摺叠作皮,莲蓉作馅包成圆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洁白,层次分明,松软而稍爽韧,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面粉包裹虾仁、猪肉等拌成的馅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软、半透明,可见角内馅料,馅鲜美甘香。此品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广州饮食习俗一书中载:“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油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茶蘼露、竹脂(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一名曰粉角。”20世纪20—30年代,各酒家、茶楼争相创名牌菜点以招徕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点心师的所创的粉果独占鳌头,人们称之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业,娥姐的传人转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为大同酒家的名牌点心。50年代以后,各大茶楼、酒家也把它作茶点供应。粉果也就成为羊城美点之一。 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此品以广州市泮溪酒家的为最有名。因其所处的泮圹是盛产马蹄的地方。所产的马蹄粉,粉质细腻,结晶体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种点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传统名食,四季皆宜。 伦教糕 用大米浆经发酵蒸制而成。其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内层小眼横竖相连,均匀有序;质爽软而润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创于顺德县的伦教镇而得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咸丰间成书的《顺德县志》载:“伦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舟就之。其实,当时驰名者止一家,在华丰圩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非他人所用。”但后人采用在煮糖时加鸡蛋清去浊之法而一直传下来,并随着华侨的足迹而传至东南亚各地。 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猪瘦肉、虾肉、冬菇等炒熟后作馅,包制成角形,下油锅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黄,表层小眼密布,状若蜂巢,外皮酥脆,内层软滑,馅有微汁,鲜美香浓。此品是茶市必备的点心,广西、海南均盛行。以广西荔浦所产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称荔浦芋角。 蟹黄灌汤饺 以烫面皮包裹肉馅蒸制而成。其色如蛋黄,皮薄,软韧爽滑,馅嫩汤旺,以香醋佐食,鲜美而有醋酸和碱味的芳香。此品有数百年的历史。《随园食单》记述:“颠不棱即肉饺也,糊面推开,裹肉为馅蒸之。其讨好处全在作馅得法,不过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广东,吃官镇台颠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肉皮煨膏,即如今的猪皮冻。拌馅时加入,遇热即熔化为汤汁。以此法灌汤简单易行,在广东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30年代,广州著名点心师把它改为猪皮冻中酌加琼脂,或在夏天全用琼脂,使汤汁既旺而又腻口。同时,又以蛋液、碱和面,擦至纯滑作皮。这样,可使其结构紧密,质爽滑而稍韧,能擀压至较薄而不穿破,使灌在馅中的汤汁不致漏失。 薄皮鲜虾饺 又称虾饺。以淀粉(又称澄粉)面团作皮,鲜虾肉、猪肉等拌匀作馅,包成饺形,蒸制而成。其形似弯梳,故又称弯梳饺。皮薄、爽软,色白,晶莹透亮,饺内馅料隐约可见;馅心鲜美,形态精致玲珑。此品是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郊伍村河边一家茶楼首创的。起初,用料和造型都较粗糙。但因它选用刚从河里捕的鲜虾作馅,鲜美异常,为早茶市食客钟爱。后来,传入广州市区各大茶楼、酒家,经名师逐步改制而成为精美点心,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干蒸烧卖 用鸡蛋液、水和面作皮,猪肉、虾肉、冬菇作馅,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黄,蟹黄鲜艳,皮软、肉爽,稍含汁液,鲜美而香。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沙河粉 用米浆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带状而成。盛行于广东、广西、海南,以广州市沙河出产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制的,所产的粉薄白透明,爽软韧筋兼备,炒、泡、拌食皆宜。近年来,沙河饭店将菜汁、红萝卜汁渗入粉浆中,制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 荷叶饭 又称荷包饭,以荷叶包裹米饭和肉馅蒸制而成。荷叶碧绿,饭团松散,饭粒软润而爽鲜,有荷叶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间传统方便食品,历史已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曰:“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明代以来,它一直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群众的方便美食。20世纪20年代,被名师改进而成为茶肆的夏季名点心。 及第粥 用猪瘦肉丸、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味鲜香厚。 艇仔粥 以鱼片、炸花生等多种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湾河面经营。小船,粤俗称艇,故名。此品集多种原料之长,多而不杂,爽脆软滑,鲜甜香美,适合众人口味。此品是从鱼生发展而来的。《南越游记》载:岭南人喜取草鱼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腐干,汇而食之,名曰鱼生。”“复有鱼生粥,其中所有诸品,因鱼生之名而名之。”现在珠江河面的船家已迁至岸上,艇仔粥也自小艇而进入大酒家、宾馆。

6,东莞市特产

东莞荔枝、麻涌香蕉、虎门膏蟹、糖柚皮、东莞腊肠、莞香、虎门白沙油鸭、石龙麦芽糖
最地道最传统的东莞味道:松糕、麻葛、艾角、手抓、冬至团、钵仔糕、糖环、油角、寸枣、煎堆、余龙、月饼、炒米饼、鸡仔饼、花生糖、腰果糖、东莞腊味。东莞十大特产1、莞香 地理标志产品  莞香2、麻涌香蕉 地理标志产品  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也是东莞市水乡、沿海地区三大传统作物之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早在元代东莞已有香蕉生产。《元一统志》载:蕉子,番禺、南海、东莞、清远并有,美香而甘。明末清初屈大均记载东莞中堂蕉利村芭蕉满海天,清嘉庆年间蕉多出麻涌蕉利一带可见当时水乡的香蕉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东莞香蕉主要有大种高把和大种矮把等优良品种。大种高把在东莞种植面积最多,一般单株产10-25公斤,个别高达50公斤,为香蕉类中的著名优良品种;大种矮把,植株较短,抗风力强、蕉肉香甜、嫩滑、蕉皮光亮薄身、不易起黑斑点是适合东莞气候的传统优良品种之一。其他还有油蕉、齐尾、矮(高)脚顿地雷、越南香蕉、天宝蕉、萝岗矮把、广西高型香蕉、泰国香蕉、潮安香蕉、台湾高把、广西矮、威廉斯、海南蕉等品种。3、东莞荔枝 地理标志产品  东莞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宜果则果,林果并举,适宜发展经济林,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因为大力发展荔枝、橙柑桔等经济林名闻遐迩。光照充足,土肥水丰,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并在历史上也一直以盛产荔枝闻名。4、莞草  莞草是禾秆草 禾秆草,便是成熟禾稼收获脱谷后的茎秆,无食用价值。广州方言有:“禾秆冚珍珠”之说,意思是以毫不值钱的稻草掩盖贵重珍珠,寓意有钱人不显富,外表看不出。确实,不要说金银珠宝,就是相对于普通食用品而言,禾秆草都是属于廉物乃至贱物的。但禾秆草却并非废物,相反,以价值最低而用途最广而论,禾秆草甚至超过老姜、陈皮。事实上,禾秆草的用途非常广泛,涵盖衣食住行:如可作燃料,不像北方林丰,珠三角水网纵横,林木很少,非独舍外炙烤狗肉,乡人煲水、煮饭、炒菜等样样都很倚赖燃烧禾秆草;又可作肥料。5、东莞千角灯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后裔,相传元初时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饰的灯带共24条。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濮藩宗(即解元坊之赵氏宗祠)展出过。灯虽不断重制,而灯带仍为宋物,一向由赵家珍藏,20世纪60年代被毁。千角灯的制作中断40年后重新复苏,现主要传承人在莞城区政府的支持下费时八月扎制成了千角灯,但毕竟已至耄耋之年,后继乏人,因此急需将千角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6、石龙麦芽糖  石龙麦芽糖的主要原料并不是麦芽,而是糯米。东莞糯米米质特别优良,加上有精巧的传统工艺,所以制出来的麦芽糖特别好。盛麦芽糖的容器也很别致,它是一个陶瓷有盖的圆盅,每盅盛一斤左右的麦芽糖。麦芽糖入满盅后,即行上盖加封,再贴上商标。这里的麦芽糖,品质优良,呈金黄色且透明,味道清甜目带蜜味。 常吃麦芽糖,可以开胃消滞,滋补养颜,清心润肺;可以治疗肺气肿、胃病;又可作调味品,烧烤、腊味都需要麦芽糖。7、东莞腊肠  东莞腊肠短而粗,传说始创这种腊肠的原是个矮仔,他挑着长的腊肠上街叫卖,因人矮,有的腊肠拖到地上,沾上很多泥沙,不受顾客欢迎。后来,他便想办法,把腊肠制得短而粗,在炮制方法上又与众不同,他挑担上街,人们老远就看见那粗大的腊肠,并嗅到腊肠的特别香味,从此生意兴隆,再不用沿街叫卖了。至今人们仍然用“东莞腊肠”来形容一些矮壮而精灵的人。 制作方法  东莞腊肠身长不到2~3厘米,好像一个椭圆形的小肉球。在制作上与普通腊肠有所不同,它是用当天加工出来的新鲜猪肠衣来制作腊肠衣,用8:2的瘦、肥肉切粒剁烂和匀,拌以白糖、食盐、特级生抽酱油和味精,入肠前还洒上正牌的山西汾酒,捆扎后,自然风干至适度,即放入火柜以文火烘烤至透明干爽。因而东莞腊肠风味独特,色彩鲜丽,并有爽脆、香醇、咸味均匀、美味可口等特点。8、冼沙鱼丸  冼沙鱼丸冼沙鱼丸是地道的东莞水乡菜。鱼丸是东莞的传统美食,尤其以高埗镇冼沙村的鱼丸最为出名,也就是洗沙鱼丸。洗沙鱼丸所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鲮鱼,而且鱼塘中不能养鸭鹅,以保持的鱼肉味道的纯净。而且洗沙鱼丸在东莞的各种美食中,可谓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把鲮鱼剃骨取肉之后,要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6个小时以上,让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攒成鱼丸,这样做起来的鱼丸胶质多、韧性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样一弹数尺高,吃起来也相当有咬头。冼沙鱼丸入口确实非常有咬头,而且味道鲜美。特地拿了一个鱼丸往地下抛去,真的弹起一人多高,果然名不虚传。9、白沙油鸭   油鸭即腊鸭,以虎门白沙的最出名,中国北方称为板鸭。相传在明清时期,虎门白沙设立盐埠,官兵多江浙人,善养鸭,喜此地河水纯净,退伍时解甲不归乡,在溪边养鸭,并在江西南安退役者善腊鸭,此地水足粮丰为其提供条件,故糅合江浙养鸭经验与南安制作技巧,创出别具一格之白沙油鸭。  油鸭制做十分讲究,在秋天先灌养10天,宰杀后刷盐叠腌一夜,早上用冷暖水轮洗,盐度适中,晒三天,然后再吊起风干。制好的油鸭,皮特白,肉瘦味香,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当地农户制油鸭每年一户可收入三至30万。  白沙油鸭之特点,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香而不俗。晚清时期已出口香港,誉满海内外。10、糖不甩   这“糖不甩”的由来 , 据传还跟八仙有关哩。 清朝道光十九年 , 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 , 由于流毒泛滥 , 民不聊生 , 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 , 劳力退减。上天大八洞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打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 , 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 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 ), 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 , 从街头到墟尾实行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杀住了鸦片流毒 , 体力、智力恢复。农历廿四节气倒背如流 , 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东坑“糖不甩”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 , 挪搓成粉丸 , 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 , 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

7,东莞石排有什么特产

牛排
龙岩 荔枝5.。。适合这个气候的食品
饮食 石排的饮食品种多样,有各式各样的传统食品、传统小吃、民间节日传统风俗食品。由于石排地处埔田地区,水塘多,养鱼方便,鱼业发达,故形成以吃鱼为特色的石排饮食风格,尤以石排食街为盛,80年代曾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 传统筵席菜肴 『鱼丸、肉丸』每年冬季,鲮鱼大量上市,正逢人们婚嫁办喜事的旺季。把鲮鱼肉剁烂打成鱼丸,或在鱼茸里加入腊肉,鲜猪肉、虾米、炒花生粒等配料、制成肉丸。这是两款传统的筵席菜式。其特点是爽脆、滑溜、老幼适口。 『网油焖冬菇』配料是冬菇,配料是网油、芽白、食味特点是鲜香软滑。 『蚝豉焖发菜』蚝豉和发菜,都是价格较昂贵的高档海味。粤音“蚝”与“毫”(银币)同音,“发菜”与“发财”音近,取其好意头,常作喜筵菜式。冬菇、蚝豉、发菜这几款高档菜肴,建国前只有富豪人家办宴席才用得起,现在已成为普遍的宴席菜式了。 『猪肉焖慈菇、粉葛烩扣肉』前者、开灯筵席常用(因茨菇的形态酷肖男性的生殖器官),后者各种筵席惯用。这两味菜式多用南乳、蒜茸、红糖调味、菜面上撒上些芫荽,有软滑甘香、浓郁的风味。 『雷丝烩虾米』是宴席上必备的菜式。因其质地软滑,不费齿力,老人和小孩最爱吃。 『炒干鱿鱼』主料鱿鱼是高档海味,其食味鲜甜香脆,是一味很受欢迎的伴酒菜。 时令风味菜肴 『狗肉』是冬季滋补的风味菜肴。石排人吃狗肉好爱味浓,一般用南乳、面豉、八角(或五香粉)、生姜、蒜茸等作为调味料,并多放生油和红糖。通常用粉葛或花生、黄豆作配料。 『糯米焖鲤鱼』是秋冬季节的时令菜。配料是糯米、红枣、香菇、肉丝等,加少许白酒、生姜、胡椒末调味。 『火锅(俗叫“打边炉”)』寒冬日子,人们围着红红的小火炉,把各种鱼片、肉片和生菜放进滚烫的锅里淖熟趁热来吃,别有一种风味:刚淖熟的鱼肉特别鲜美、嫩滑、且能驱寒取暖。本地方的火锅材料很多:鱼肉、猪牛肉、各种动物内脏、三鸟、鱿鱼干片、水豆腐、油炸豆腐等;蔬菜有西洋菜、生菜、生葱、菠菜、芽白、茼蒿等都是很好的火锅配菜。 『生菜包』是冬、春季的风味时菜。主菜通常是茨菇猪肉或大茨文腊肉。用生菜叶卷着吃,有生菜的脆嫩、薯葛的浓香、焖肉的肥滑,别具地方风味。酒楼菜馆的高档生菜包是用剁碎的鹌鹑肉饼作主料的,但石排地方群众不大兴用。 传统小吃 『锅边』用水磨粘米粉浆,淋在烧烫的铁锅周边,待水份烘干后,把一块块熟粉铲进锅底的沸水里泡熟,再捞起放进冷水里“过冷”,就成“锅边”。它比河粉更细润、嫩滑。爱吃咸的用热锅焯油盐、葱花煮烫泡着吃;爱吃甜的则用糖水(加几片生姜)泡着吃。 『濑粉』用水磨粘米粉浆,放进一个穿洞的椰壳里,把从底洞漏出来的条状粉浆濑进滚烫的沸水里煮熟,便成濑粉。多用鱼肉或三鸟肉汤泡着吃咸的(也可用油盐、葱花泡素汤),或用红糖水泡汤吃甜食。 “老鼠扒泥”以其形状酷似野地里田鼠打洞时在洞口所扒划的小泥粒,因而取名。其制法是把糯米干粉置容器里,洒上温水,边洒边搅拌,慢慢形成小颗粒,然后把这些粒状米粉上倒进糖水里煮沸,待粉粒将要熟透时,加进窝蛋或蛋花,便成为一种口感滑溜、制法简易的甜食。它是日常午食或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米糊』有芝麻米糊、柠檬米糊、花生米糊、豆糊等多种款式。按不同原料定名称。除豆糊咸甜均宜外,其他几种一般是甜食,均可加上牛奶、鸡蛋、增加香味及营养成分。 『糯米汤丸』用水湿糯米粉搓捏成鸽蛋大小的丸子。吃法与濑粉相同:咸的用肉汤泡,甜的用糖水泡,并加鸡蛋。 『“糖不甩”』先用红糖水煮成较稠的糖液,放进糯米丸子加火煮熟。在加火过程中,不断用铲子“炒”匀。再后捞在容器里,撒上炒香的芝麻、花生碎粒、煎鸡蛋丝、芫荽等配料。其特点是皮粘肉滑、香甜浓郁。因每颗团子都粘满烧老的糖 『酥饼糖水』用“白绫”酥饼(外面是酥皮、里面是白糖、芝麻、猪油作馅料)煮糖水,煮好后加上窝蛋,和桃酥饼一起吃,食味香甜浓郁,常作午餐、夜霄或招待客人的方便食品。 『糖水泡冷饭』深得农民爱好,是一种经济而简易的午食。用昆布、紫菜或海带等海藻煮糖水,(或用冬瓜、剑花等清凉瓜菜作泡汤配料)再拿这些糖水泡冷饭。既是暑天的清凉饮料,又是便捷的午食。 『芋头糕、萝卜糕、眉豆糕』这些都是群众爱吃的咸点。按不同名目各自采用不同的主料,加上肉料、虾干、芝麻、葱料、生油、生盐、糖等配料,与粘米浆粉一同蒸成糕。 『“子子仔团”』用半湿糯米粉作皮,用沙糖、芝麻花生、猪油(最好用网油)芜荽作甜馅;或用火腿、腊鸭脯碎、腊肠等作咸馅,捏成拳形粉团,放在蒸笼里炊熟。因习惯每两个为一“子子”,用植物叶子垫着炊熟,故叫“子子仔团”。是家庭和茶楼常见的美点。 『“捏糍”』用糯米粉加水预先蒸熟,然后拿它作皮,里面包上白糖、芝麻、花生、油散等馅料,捏成一个拳状团子,捏好即可以吃。(注;“油散━油炸枧水粽干。是一种香脆酥化的点心馅料) 民间节日传统风俗食品 『年糕,(东莞人叫“饴隆”。饴余裕同音、取“富馀”、“兴隆”之意)』主料是红糖和糯米粉。在旧历除夕前两三天蒸好。 『炒米饼(俗叫“硬饼”)』主料是炒米粉、糖、拌上些芝麻、花生碎粒,草果香叶(或柠檬叶)等配料。用模子印成一个个饼子、用炭火焙干。群众习惯在旧历除夕前做好这些饼子,用瓦缸密封,作来年春节亲友互相馈送的礼品;也作孩子们的零食。富裕人家往往做一两担米,一般人家第年也做三几十斤米的。建国后,社会上提倡节约粮食,各家饴隆、硬饼比过去少做了。特别近年来,群众生活改善,人们趋向高级糖果饼食。炒米饼这种“土饼点”已不受孩子欢迎,年冬印硬饼的传统习惯渐渐被冷落。 『油炸米果』包括“糖环”、“碌堆”、“炸油角”、油散等点心。这些油炸“粉果”与“饴隆”、炒米饼等同是群众在春节里招待亲友及互相馈送的“手信”。 『红团、崧糕』是群众祭祀鬼神的供品。无论办喜事或丧葬祭祀都拿它作神的供品,并赠送亲友及邻里。红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饼点,其材料和制法与“子子子团”相同。形状椭圆,喜事用红色,丧事用素色。另外,有一种不包馅料,捏成“鹅仔”形,染上红色的粉果,是“除孝”(属喜事)、诞婴满月、婚娶满月、寿诞等喜事用的。崧糕,是把半年干湿而极幼的糯米粉均匀铺放在方形木框里,再在上面用铜刀分割成2*2(寸)的正方形小块,每块中间放上些白糖、芝麻、花生等甜馅料,然后放进大锅里蒸熟即成。如属喜事,则在糕上印上两个红圆圈,表示吉祥。 『艾包、艾角』是清明节的风俗食品。人们采摘田野的白花艾回来,捣烂后掺在糯米粉里,制成包子或角子(咸的馅料是萝卜丝、干虾、韭菜、肉粒等原料加生盐、蒜茸、葱粒等调味料;甜馅料与“子子仔团”相同),放在蒸笼炊熟即成。其食味特点具有艾叶的特有野菜香味。显示人们对荒年吃野菜充饥的怀念感情。 『裹蒸粽』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分咸肉粽、枧水粽两种。 『石排食街』位于石排镇中坑村,这里的食肆以精心泡制塘鱼著称,尤以东莞四大家鱼(鳙鱼、鲩鱼、鳊鱼、鲮鱼)的烹制最为出色。
文章TAG:东莞民间小吃东莞民间小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