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潮州八景是哪八景,什么是潮州八景

潮州八景是哪八景,什么是潮州八景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18 07:30:24 编辑:东莞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潮州八景

潮州八景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内八景后来被逐渐湮没,人们所说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

什么是潮州八景

2,谁知道广东的潮州八景是哪八景啊

潮州外八景:明代官宦、墨客、诗人畅游潮州后已留下咏颂山水景观的潮州八景:龙潭落照(今湘桥区花园村五龙潭),凤山秋菊(今潮安归湖彩凤岭下),笔峰晚凉(今笔架山下),金山朝旭(今金山顶),凤栖木棉(今意溪凤栖山别峰寺),韩亭秋月(今韩文公祠前后),西湖梅风(今西湖处女泉边),文峰飞翠(今桑浦山玉简峰)。到了清代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潮州八景:湘桥春涨,是吟咏始建于宋代我国著名的首座启闭式石桥——湘子桥的景色;韩祠橡木,是咏颂现存历史久远、保存完整的唐代韩愈治潮功绩的韩祠景观;凤凰时雨,是吟咏建于明、现重新修建的凤凰台景区那迷人的景色;北阁佛灯,是吟唱始建于宋、著于明,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掌故于一体且精巧秀逸的北阁景区;西湖渔筏,是吟唱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芜于清,如今山青水碧的西湖景色;龙湫宝塔,是追忆昔日北阁下、“塔院维舟”的龙漱塔,现移情寄物于凤凰塔之景物;鳄渡秋风,是唱颂唐韩愈在此祭鳄及与意溪遥对古渡口的景观;金山古松,是吟颂抗元英雄马发墓上“马丘松翠”的景致。这些景物乃是潮之旅必须游览的人文景观。我们现时可以游目畅怀的胜景是清代传颂至今的“潮州八景”,那么,为何清“八景”能逐渐替代了明“八景”而流传久远呢?游人未必能道出个中的缘由来。现在的潮州八景地处古府城郭之外,故称潮州外八景,府城位于韩江中下游,金山峙其北,笔架山列其东,葫芦山卧其西,韩水绕郭南流,自然构成一幅“三山一水护城郭”的山水走势图。八景除“西湖渔筏”外均在韩江之滨。这与潮州城的山川形胜及风水格局有关,如古民谣日:“潮州似文公,头枕成林峰。左手抚笔架,右手托葫芦。脚踢魁星斗,北(腹)有凤来含仪。葬着肚脐地,代代出王侯。”也就是说,潮州八景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与山水交融的景物,留有潮州的官宦贤人旅境履痕,以及儒、道、释相映交辉的遗风。这些以人文与山水自然成天趣的景观,顺应了“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谁知道广东的潮州八景是哪八景啊

3,潮州八景指的是那八景

潮州外八景:明代官宦、墨客、诗人畅游潮州后已留下咏颂山水景观的潮州八景:龙潭落照(今湘桥区花园村五龙潭),凤山秋菊(今潮安归湖彩凤岭下),笔峰晚凉(今笔架山下),金山朝旭(今金山顶),凤栖木棉(今意溪凤栖山别峰寺),韩亭秋月(今韩文公祠前后),西湖梅风(今西湖处女泉边),文峰飞翠(今桑浦山玉简峰)。到了清代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潮州八景:湘桥春涨,是吟咏始建于宋代我国著名的首座启闭式石桥——湘子桥的景色;韩祠橡木,是咏颂现存历史久远、保存完整的唐代韩愈治潮功绩的韩祠景观;凤凰时雨,是吟咏建于明、现重新修建的凤凰台景区那迷人的景色;北阁佛灯,是吟唱始建于宋、著于明,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掌故于一体且精巧秀逸的北阁景区;西湖渔筏,是吟唱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芜于清,如今山青水碧的西湖景色;龙湫宝塔,是追忆昔日北阁下、“塔院维舟”的龙漱塔,现移情寄物于凤凰塔之景物;鳄渡秋风,是唱颂唐韩愈在此祭鳄及与意溪遥对古渡口的景观;金山古松,是吟颂抗元英雄马发墓上“马丘松翠”的景致。这些景物乃是潮之旅必须游览的人文景观。我们现时可以游目畅怀的胜景是清代传颂至今的“潮州八景”,那么,为何清“八景”能逐渐替代了明“八景”而流传久远呢?游人未必能道出个中的缘由来。现在的潮州八景地处古府城郭之外,故称潮州外八景,府城位于韩江中下游,金山峙其北,笔架山列其东,葫芦山卧其西,韩水绕郭南流,自然构成一幅“三山一水护城郭”的山水走势图。八景除“西湖渔筏”外均在韩江之滨。这与潮州城的山川形胜及风水格局有关,如古民谣日:“潮州似文公,头枕成林峰。左手抚笔架,右手托葫芦。脚踢魁星斗,北(腹)有凤来含仪。葬着肚脐地,代代出王侯。”也就是说,潮州八景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与山水交融的景物,留有潮州的官宦贤人旅境履痕,以及儒、道、释相映交辉的遗风。这些以人文与山水自然成天趣的景观,顺应了“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潮州八景指的是那八景

4,潮州八景是哪八个景点

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现在人们所说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凰时雨、龙湫宝塔。01鳄渡秋风?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为纪念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到此任官祭鳄而成为著名景点,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衬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平静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02西湖渔筏西湖鱼筏景点位于潮州西湖,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鱼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西湖的秋天最为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03金山古松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竖立在潮州古城后枕的金山之上,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岩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04北阁佛灯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相传阁前佛灯,夜间金光四射,江面上从韩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陆路东从饶平的南武栋,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见灯光,为韩江夜航的标志。05湘桥春涨湘桥春涨中的桥值的是湘子桥即广济桥,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像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06韩祠橡木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07凤凰时雨凤凰时雨景点是位于潮州城南郊凤凰洲北端的凤凰台,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08龙湫宝塔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车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

5,潮州八景是哪些呢

 潮阳历史悠久,山川灵秀。勤劳的潮阳人民以其慧心巧手创建了一处处秀景胜迹,它们像一朵朵娇艳的鲜花,妆扮着潮阳大地,著名的便有“潮阳八景”。“潮阳八景”之说,大概始自明代,时至今日,这些景点仍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  东 岩 卓 锡  出潮阳市区,沿东山迤南约三里,便见山势奇伟,古木蔚茂,寺宇掩藏。其间有揽山、海、林、泉之胜的东岩。  唐贞元六年,五十岁的名僧大颠云游四方后,来到这里立庵修行。传说当时山上水乏草萎,大颠以锡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从石缝汩汩涌出,自此千年不断。后人便把此泉称为“卓锡泉”。“东岩卓锡”为潮阳八景之一。  清初文学家杨钟岳在他的<游东岩>诗中,对东岩作了这样的描绘:“薄海波光映碧天,潮阳风景正悠然。高峰层次凌云起,远树低横向水眠。”或岩确是以它的凌峭峻拔、高耸开阔而别于潮阳另外两岩--西岩的玲珑奇趣,北岩的幽雅静谧,从而吸引着人们前来登临赏玩。  沿绕山石拾级而上,眼前是古树盘错,怪石陡立;山下是田园吐翠;水库漾绿;远处是川明海阔,帆影点点。越登高,山越奇,景越秀。从唐大颠和尚率玄应、智高等数十弟子在此立庵以来,东岩佛事香火很盛。现岩上有卓锡古寺、石岩古寺、金顶古寺三座梵宇。卓锡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荫,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传说为大颠用指凿刻而成。金顶古 寺前有很多石刻诗句,至今为人传诵。从这里极目远眺,天风海涛,一瞬百里,令人心胸为之开阔。   麻 田 紫 气   在距潮阳棉城北六十里的灶浦镇金沟乡麻田山上,有古代寺院的颓垣残柱,这是潮阳八景之一“麻田紫气”旧迹。  相传,麻田寺为宋逸士吴复古发始创。  吴复古字子野,父为朝廷侍讲志(君主文史顾问),因慕麻田山的灵秀,遂去揭入潮,来此隐居,开创“远游庵”。复古的父亲在朝中认识苏东坡,所以,当东坡贬谪岭南,复古曾往拜访,东坡书写“听泉石”、“复古桥”字幅以赠,并为复古作<远游庵铭>。吴复古钟情于麻田山水,立嘱葬于麻田山,现复古坟仍依稀可辩。  麻田山幽僻深邃,状如爬蟹。登山来到麻田寺旧址,背后群山罗列,两侧山峦有如蟹脚拱伸,面前是一片绿野,远眺榕江如练,舟舸穿梭,风景如画。山上寺院虽毁,但满山果木,繁花竞放,怪石嵯峨,泉水淙淙,令人舒心怡情,流连忘返。明代有人写诗咏“麻田紫气”曰:“空山人去已千秋,乞得坡公序远游。怪石移来从所好,仙家老去更何求。泉当蟹眼清如锭,岭入金沟径更幽。见说此中堪避世,岁寒紫气未应收。”这样一个远离闹市的翠峰秀岭,在今天仍然可以开辟为疗养避暑的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遗忘已久的“麻田紫气”,必将重新引起人们的注目。   龙 首 环 青  潮阳八景之一的“龙首环青”,现在一般人不大知道,其实,它是潮阳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  “龙首环青”在金浦的双髻峰。双髻峰是两个高数百米的山头,突起在距棉城西十多里的丘恋中。从远处望去,宛如两个挽束在头上的发髻。<潮阳县志>说它“航海者望以为表”(表:标帜、标记),因为出海船只归来,从海上最先望到的便是云雾缠绕的峰顶,所以有人称它为“活山”。  出棉城西,沿公路到金浦官路村,往北穿过田间小道,走进一个山坳口,但见四周峰峦环拥着一个绿波涟涟的水库。这里距棉城虽只十里有余,但草深树茂,空寂幽静得出奇,使人恍如进入僻远的深山老林。机械油中环绕水库的山旁小径逶迤三、四里,便来到双髻峰下的“曾山古寺”。这座小寺创于宋代,寺前尚存一纪录当时善男信女舍田捐款建寺情况的石刻。  寺后有一条荒草丛生的山径,沿这条小道 一步步向上攀登,约走二、三十分钟,便可爬上双髻峰的最高处。纵眼四顾,湖海山川,锦绣田园,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令人情怀驰骋,浩气荡胸。从这里,北可望榕江帆影,南可观大海怒涛;东可瞰鮀岛楼宇,妈屿身姿;西可眺望祥符古塔,虹桥跨练......潮阳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确是壮观。一座座树木苍郁的山峰簇拥在它脚下,双髻峰像两个翘起的龙角,故名人便把这一景名为“龙首环青”。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东山书院主讲时,曾登双髻峰,并写下“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的佳句。  玉 峡 山 辉   潮阳棉城西二十公里处,寥旷平野中兀起一座小山,山旁绿水萦绕,山上古塔凌空。这就是潮阳八景之一的“玉峡山辉”。  清潮阳县令臧宪祖编的<潮阳县志>,对“玉峡山辉”一景如此描述:“泗水会桃溪,而二山突起夹之,其西有揽胜亭。”二山即指龟山、蛇山,峡山由此得名。两山之间一条清溪蜿蜒穿过,小桥流水,垂柳依依,风光绮丽迷人。明名士吴士训有诗咏“玉峡山辉”曰:“青溪几曲绕名山,秋水渔矶杳霭间;二十年前载酒处,空闻邻笛月中还。”  山上古塔名祥符塔。相传建塔时挖地基得一古瓶器,内有一铜钱,倾倒不出,对着阳光观看,铜钱上有祥符二字,故定名祥符。该塔建于明嘉靖二年,后崩塌。万历二十五年,周光镐告老还乡,倡议重建。周光镐系峡山人,明隆庆进士,官至大理寺卿,人称“周都爷”。现在,周光镐所书“祥符塔”题匾,仍嵌于塔上。  祥符塔高九级十二丈,实心结构,人不能登,它历经沧桑四百多年,已显得老态龙钟。从远处望去,它突兀在百里平畴之中,十分壮观,周围几十里,都能望到它矗立的身影。晨曦旭日,暮霭夕照,春雨迷雾,浓云低垂,景色不时变换,瑰丽多姿。旅居海外的乡亲,心中每当浮现它的形象,便会牵出缕缕乡情。  如今,祥符塔下田园如锦,新屋连片,书声琅琅,市肆繁荣。素称“鱼米之乡,膏之壤”的峡山,人们丰衣足食,笑逐颜开,文物古迹也已修葺重建。“玉峡山辉”更加灿然耀眼。   大 湖 晴 波   距今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唐元和十四年)的一天,在潮阳东南的滨海沙滩,出现了一队峨冠博带的人物。他们抬着牛羊美肴,来到濒海岸边,设坛祭祀。有一白皙伟貌的官员,正向大海诵读着情词恳切的祭神文,声调抑扬顿挫,琅琅悦耳。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豪、新任潮州刺史韩愈。  韩愈祭神的地方叫大湖,俗称龙潭。传说大湖有神伏龙,能兴云雨,所以,韩愈在潮短短八个月,便三次来到大湖祭神,祈求风调雨顺,留下了著名的祭神文三篇,由于有了这一段历史故事,大湖遂成为人们游览的胜地,而“大湖晴波”也就被列为潮阳八景之一。  清康熙<潮阳县志>对“大湖晴波”一景这样描述:“潮南十余里有海岸峭起,巨石若阶级,委蛇而下,传云龙潭,盖海神所居。空明之时,或窥其中,隐隐宫阙。”今日海门镇湖边乡,就因位于大湖边而得名。晴日,大湖金波闪烁,气象万千。若月夜,景象更加瑰丽迷人。淡淡月光映照茫茫海面,万顷银波晃荡。天空浮起一层薄薄的青雾,仿佛是海神宫阙升腾起来的烟霭。明诗人沈琮<咏大湖晴波>诗中有句云:“好山面面削芙蓉,范荡出平湖隐蛰龙,贝阙几从清水见,晴光时带禁烟封”对“大湖晴波”作了生动的描绘。  在韩愈祭神祈雨的地方,自古以来却是风沙肆虐。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植树造林,搬沙造田,原来漠漠沙滩已变成郁郁苍苍的防风林带和翡翠碧玉般的田园,建起了幢幢宽敞明亮的新房。每逢皓月当空,银辉倾洒时,大湖波光闪烁,岸上绿浪翻腾,村庄里飘出缕缕乐音,“大湖晴波”向人们展示着妩媚的新姿。   虹 桥 跨 练   潮阳八景之一的“虹桥跨练”,因和平桥横跨练江而得名。古时,和平地临海滨,练江蜿蜒而来,从这里注入海门湾,波涌浪翻,水势浩浩。和平桥就横卧在这滔滔江面上,宛如彩虹飞落。  和平桥系宋宣和二年僧人大峰倡建。传说,大峰从闽云游来潮,居练江岸边庵寺,一日化缘归来,天色已晚,对岸渡伯不肯摆渡,大峰便打开纸伞当舟,运载待渡小孩和自己过江。为便利来往村民,大峰发愿造桥。他四处募捐,筹集木石钱粮。将要动工时,大峰牒告城隍水府,潮水竟七日不至。这些传说,反映了人民对这们有所建树的僧人的颂扬。  和平桥西至今还竖立着文天祥手书“和平里”三字石刻。相传文天祥率师转战抗元驻扎于此,有感于战乱中此地民心纯朴,遂泼墨挥毫“和平里”以赠。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1976年,当地政府拨款建造一座长三百四十米、宽十米的新和平桥,它与旧桥遥相对望,成为历史进程的见证。如今,练江澄碧,舟舸如织;两岸竹茂蔗密,田园似锦;桥上汽笛鸣唱,车辆飞驰。“虹桥跨练”显得新姿焕发,更加雄伟壮观。   莲 峰 海 色  潮阳市海门莲花峰,是我国沿海的著名胜迹,它以瑰丽多姿的山光海色名闻遐迩,更以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历史故迹而使人流连。  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一支抗元武装,从南岭经惠州、海丰转战进入潮阳。他在东山谒“双忠庙”后,便来到距县城二十里的莲花峰,面对滚滚波涛,寻找南宋小皇帝的舟船行踪。但是,沧海茫茫,水黑云寒,哪见“少帝旌旗”。传说,就在他喟然顿足之时,脚下那巍峨巨石顷刻裂成瓣瓣莲花。这个悲壮的“精忠踏碎石莲花”的故事,使莲花峰添上一层绚丽色彩,七百年来吸引着人们前来公务员凭吊英烈,寻芳揽胜。   莲花峰是临海拔地兀起的一簇花岗岩石。从远处望去,它宛如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一朵莲花。登上峰顶刻有“心朗海天”四字的小亭远眺,南海浩瀚,水天相连。若晴日,海上闪烁万千碎金,只只渔船乘风扬帆,景色壮丽。春秋冬夏,晴雨晨夕,莲峰海色不时变化,仪态万千。单以“春朝迷雾”、“书院春雨”、“灯楼远眺”、“浅滩怒涛”、“碧海静波”、“秋阳浴海”、“夕阳归舟”、“乘风扬帆”等莲花峰的名称,便可见莲花峰海色的奇丽风姿。   莲花峰惹人游兴的,还有那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诗词石刻。最著名的要算文天祥剑刻“终南”二字,“南”里藏一“午”字,传说文天祥到达海门时间是中午造饭时分。这两个遒劲大字,历经七百年的风剥雨蚀,雷击电轰,依然笔韵传神。清末名将刘永福手笔草书的“虎”字,竖尾圆眼,活像一只雄赳赳的猛虎,意趣横溢。解放后,莲花峰接待过一批批著名的诗人画家,老舍、刘海粟、赖少其、陈大羽等都曾前来游览,他们留下的一件件词章墨宝,又为莲花峰胜迹增添了熠熠光彩。   灵 山 留 衣  潮阳灵山寺在海内外颇负盛名,一是它历史悠久,创建于唐贞元七年,至今还保留着 一座完整的唐墓塔;一是“文章浩瀚雄千古”的韩愈,曾经三资俨到这里,留下一段神妙的史话,吸引人们前来访古寻幽。  从潮阳棉城乘坐半个多小时的汽车便可到达铜盂的灵山。古寺依山巍立,院外有亭翼然,这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引起诸多争论评说的“留衣亭”。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结识了“颇聪明、识道理”的灵山寺创建者大颠和尚,交往甚密。韩愈改刺袁州时,临走时专程来到灵山与大颠惜别,并赠衣纪念。排佛大儒与名僧和尚这段微妙的关系,成为众说纷纭的历史往事,面“灵山留衣”也就更令人心驰神往,遂为“潮阳八景”之一。  灵山寺三面青山绿树,面前是一澄澈水库。寺旁有一绿水涟涟的池塘,是灵山八景之一的“拔木坞”。传说大颠建寺所用巨木,皆从池里拔出,且取用不竭。从创建以来,灵山寺几经兴废,现在的寺院是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的,公元1956年又进行一次整修。近几年经过再次修葺,灵山寺显得更加气势非凡。由雕塑家唐大禧和他的高徒制作的佛像,一尊尊神态活现,栩栩如生。中殿屋顶富有民族特色的嵌瓷画屏,给寺院增添瑰丽光彩。  寺后的舌镜塔,更是潮汕罕见的文物胜迹。它是一座石钟状墓穴,保留着唐建筑的古朴风貌。据说后人开塔维修,不见大颠骨髀,只存舌根和古镜,镜里竟然映现大颠形影。这个传说使这座“大颠祖师塔”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但它是难得的唐代建筑的遗物,现在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衣亭:唐代韩愈因反对佛教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时,认为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临别时,韩愈赠送衣服给大颠留念。韩愈既反佛,又与和尚交朋友的态度,令人千古难解。   舌镜塔:大颠93岁圆寂,葬在寺后,3年后移葬时,开墓见容貌如生,未敢妄动。唐末修塔时再视,仅余盆水与舌头,故称“舌塔”;宋至道年间,再修塔时,仅有古镜一面,上有大颠之影,改名“舌镜塔”。上述记载至今未知虚实。该塔保留唐代钟形状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动物花纹,典雅古朴。   壁兰:在大颠祖堂外墙壁上,生长一丛兰花,已有近300年历史,每与人事同枯荣,每逢盛世则郁郁葱葱,观者无不称奇。
文章TAG:潮州八景是哪八景潮州潮州八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