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此主题所问之前提不严谨,因为河南话与陕西话都有各自不同的多种分支方言,河南方言之豫东与豫西话明显不同,且以开封话与郑州话为正统河南话,河南与陕西交界一带之语,既不能代表河南方言,也算不上是陕西正统语言之关中话,而是豫秦晋三省交界之语,准确说是陕西关中话与河南豫西话的杂糅。
1、所有人提到河南话都是:咦!可带劲!这句话在河南说的人还多吗?
咦!可得劲!纠正一下,是得劲,而不是带劲。“得”,在河南话里有舒畅、舒服、快乐等含义,“得劲”,意为:感觉到有股舒服劲。河南人感到高兴时,经常会说:“老得呀!”、“真得!”、“可得!”、“得晕了!”、“得死了!”......有的地方还创造出一个歇后语:得妞娘哭半夜------得死了!河南话有一个元音,普通话里没有,
我自己的操作水平有限,暂且无法打出这个国际音标,它就是把e颠倒过来。汉字“得”、“特”、“勒”、“国”、“隔”、“客”、“嚇”、“伯”、“拍”、“麦”、“则”、“侧”、“塞”、“摘”、“拆”等的读音,都是该元音,咦!可得劲!真得劲!在河南这话很流行。到了外地,一听到有人说这句话,就大致可以肯定是河南人,
2、河南话中有什么有意思的方言吗?为什么说相声的都爱用河南话当梗?
过去很多人说河南话太土,那是无知,岂不知,很多土语里包含了古语,是老百姓口传心授下来的古代语言,也叫…雅音。相声表演需要铺垫,三铺一响是他们都懂的技巧,侯宝林大师先用外地的啰嗦铺垫,后用洛阳话的简约炸响非常符合人们的欣赏思维也符合相声的技巧运用。我近几年在收集洛阳土语,已经发现了流传下来的雅音,河南话不简单,洛阳话很雅致,古代都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土语,洛阳的包容,融合,留下来了不一样的土语雅音,
不懂才会讥讽嘲笑,研究了才深感奥妙,无知的人才会笑他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无人关注深层次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最简单的生活用语:夹菜,在洛阳,在河南,在山东就是㧅菜,㧅字不土,反而很雅,来自古语。“地坑院”在洛阳叫“天井窑院”,大家对比一下,那个土,那个雅?天井在南方庭院建筑体现,是不是南方的文化人来洛阳后巧妙的给洛阳地坑院起了…雅号?,
3、有人说皖跟豫交界处的安徽方言像河南话。那你举得额河南跟陕西的交界处像河南话还是陕西话呢?
此主题所问之前提不严谨,因为河南话与陕西话都有各自不同的多种分支方言,河南方言之豫东与豫西话明显不同,且以开封话与郑州话为正统河南话,陕西话区别更大,分三大块:代表陕西话的关中方言(以西安、咸阳、渭南话为标志):属于西南巴蜀语系方言的陕南话:属于陕晋蒙交界一带塞北或代北之方言的陕此话。鄙人理解,应说成豫西话和关中话为妥,
河南与陕西交界一带之语,既不能代表河南方言,也算不上是陕西正统语言之关中话,而是豫秦晋三省交界之语,准确说是陕西关中话与河南豫西话的杂糅。至于三门峡话,应当是以河南豫西话为主要成分,但陕西关中话的味道又很浓,是两地过渡之语言也,三门峡虽然自古都是豫地,但“秦味““秦情““秦缘“很深厚。一是陕西地名,因位于河南三门峡之陕州区以西而得,
二是陕西关中,因东西南北四关而得名,而其东关即涵谷关,就在三门峡境内。三是秦豫交界地古称弘农,治所在今三门峡,相当长的时期内同属于一个行政管辖区,四是语言相似,风俗相近,文化相通,情感相连。这一带,今天都属于秦晋豫三省交界之经济协作区,既有组织,又有活动,每两年都坐在一起,开会商讨工作,体现在文化上,三门峡(特别是灵宝市)人唱的是山西蒲剧和关中道情和迷胡。
4、为什么有些西安人说河南话?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