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很多语言于宋灭后,在不同区域发生规模性的消亡,而造成这个后果的直接原因是元军的南下屠城。潮汕地区最大的问题,是本土文化的强势,缺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人脉是汕头最重要的资源,一旦遇到什么事,最常见的思维就是找人找关系,很少有意识通过正规手段去解决,这点很像东北,对比起国内发达城市的法制意识和人群素质,差距还是较为明显;汕头重点工业,包括潮南的日化、潮阳的内衣,澄海的玩具、龙湖的毛织服装等,由于本地人具有经商意识,汕头是典型的藏富于民,土豪多不胜数,近几年上市公司不少,还有所谓的资本市场汕头板块,但都属于小打小闹,缺少真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
1、为什么广东的汕头话和福建的闽南话有点像,这其中是有什么渊源吗?
个人观点:汕头话(包括潮汕话)的形成来源于宋元时期的闽南移民。一、闽南语系的组成当今各地方言,公认的闽南语系方言,除了闽南本土的漳州、厦门和泉州三种次方言外,还包括分布于台湾全境的台语,潮州、汕头和揭阳三市的潮汕话,海陆丰部分区域的汕尾话,湛江南部的雷州话,海南岛局部区域的海南话,以及零星分布于浙江南部、宁德北部、龙岩市区、漳平市、尤溪县、大田县的地方方言,
这些闽南语方言区分布的普遍特点是地处沿海(当然极少数如江西、三明的方言岛应排除在外),这或许与闽南人所擅长的航海技艺、四处迁徙习性有直接的关系。最直接的推断是,因某种客观原因,闽南人通过海路移民并带去了闽南话和闽南文化从而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闽南系地方方言,二、因移民而生的闽南系方言闽南语成熟于唐末五代的漳泉两市。
当时的闽南已经发展出堪比江南的繁荣景象,而同期的潮州亦不逊于泉州,甚至在科举文化上能互相媲美,如果单纯的认为闽南与潮汕都是因为中原人和当地闽越人融合,导致在文化、语言上有相近的关系,那么我们也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莆田这个源自泉州的地方会自然演变出与闽南话截然不同的莆仙话了。合理的解释或许是:中国的很多语言于宋灭后,在不同区域发生规模性的消亡,而造成这个后果的直接原因是元军的南下屠城,
我们通过对泉州历代人口的统计可以得悉,泉州在南宋末年人口达到惊人的峰值。勉强算是得益于蒲寿庚对元朝的投诚,泉州未因屠戮而发生人口流失,相反的,在宋末和元代,泉州成为人口的重要输出之地,这些人口主要的流向便是漳州及其以南的潮汕、雷州等沿海,毕竟这个时期的泉州乃中国第一港,具备航海移民的能力。因泉州在宋初辖有莆田、仙游两县,而这两县有着极其稠密的人口,故而泉州其他县市也分布着诸多可追溯的莆阳后裔,他们在南迁时,携带的族谱依然留着莆田字样,故而潮汕很多地方仍认为自己的家族来自莆田,
然而,同样遭遇宋末兵乱的莆田先民(有些更深刻的大宋儒士思想)也同泉州人一起南迁。更甚至者,在明嘉靖年间莆田人遭遇了倭寇的屠城,十之八九均丧命,的莆田人祖先很多是在那个时期由其他地方迁入,从而衍生出独立极强的莆仙话,诚如潮汕话发生的变化一样,三、汕头话是当地方言受到闽南语大量影响后的杰作如此,在接受大量闽南人的迁入后,潮汕地区的人口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严重受到闽南话的影响,导致在语法、词汇上发生闽南语化。
正如莆仙话在同期发生质变一样,至于闽南语,在千百年中是否也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这里的答案是否定的。宋元的泉州引领着文化的主流,即使在明清时期有所落寞,但明代崛起的月港、清代的厦门港,在延续中注入和继承了传统,继续保持着闽南话的稳定性,从台湾话与现闽南话的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出闽南话在几百年间的变化有多么小,这也能侧面反映出汕头话与闽南话同源的相近的可能性。
2、怎么汕头人喜欢把广东人叫成广府人?
广东三大民系,客家潮汕和广府,在近代潮汕经商多,客家从政多,抗战时期潮汕商人给予祖国大量援助,客家将领爱国护国,如薛岳将军,叶剑英将军等杰出伟人,在现代,潮汕和客家人亦非常爱国。潮汕话属闽语,和客家话一样是北方汉语向南传播形成的,至今与官话区有很多词汇类似或可互通,证明汉语传播同源性,且相貌与其他汉族地区差异不大,
3、广东汕头怎么样?
作为在汕头土生土长四十载的胶己人,先说结论:适合生活,不宜创业,人脉社会,发展乏力。汕头气候好,无极端天气,夏天最高气温基本在37度左右,冬天最低气温在5度左右,早晚温差不大,非常适合生活,这几年创文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加上闻名遐迩的潮汕美食,品种丰富,注重不时不食,清淡养生,是吃货们来了就不愿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