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笔迹系本人所答、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如学考)吻合,则排除招生办调包的嫌疑,至于考生姓名存在涂改,作文题目不一致,则很可能是考生有意而为之。从收益上来看,家长愿意冒如此大风险,省招生办的官员或基层的一大批考务人员也愿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下水为几个200、300分的考生调包为500多分(四个疑似调包考生有3人估分是500多分)。
1、河南高考答题卡疑被调包,河南招生办的回应你怎么看?
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不公布试卷图像,觉得试卷在考试完又不是什么国家秘密,公布出来又不是什么大问题。经常改卷的老师特别是改政治,语文这一类科目的老师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拿语文作文来说,优秀的零分作文每年都会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师的评判标准跟大众的、学生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2、你怎么看待河南省招生办对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的回应?
河南省招生办8月7日晚以《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的形式对事件作出回应,指出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考生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可以说,离真相越来越近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
同时,网上还流传有另一个版本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与官方发布的公开信一致,但公布了四名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335分的考生学考1个A,7个B,1个C;230分的考生则是2个B,7个C;243分的考生则为3个B,6个C;261分的考生是往届生,2017年高考成绩为214分。从这几个考生的学考成绩来看,与其高考成绩还是比较吻合的,
当然,上述信息未经核实,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对掌握考生真实水平、厘清事件真相是非常有帮助的。笔者认为,为化解公众猜疑,河南省招办应该更进一步公开相关信息,如公布四名考生的试卷,根据考生试卷的作答痕迹对照答题卡答案;二是对考生答题卡进行笔迹鉴定;三是公布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四是公布考场录像。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是本人所作答,那么一切疑问将迎刃而解,
目前,部分网友所纠缠的问题,依然是考生所高考成绩与估分严重差异、作文题目不一致、答题卡姓名有涂改痕迹等。笔者认为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笔迹系本人所答、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如学考)吻合,则排除招生办调包的嫌疑,至于考生姓名存在涂改,作文题目不一致,则很可能是考生有意而为之,事实上,考生为圆谎欺骗家长的情况屡有发生。
2013年福建惠安县考生杨婷婷在网上发帖反映其高考分数“被调包”,经福建考试院公布试卷证实为考生撒谎,2010年福建某女生考生300多分,伪造了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直至陪女儿到福州大学注册时才发现被骗(《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6日:高考分数“被调包”骗局为何年年上演》)。至于调包这个问题,笔者之前从操作难度、风险、收益等方面分析,认为在逻辑上较难成立,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但也被不少人横喷,
先说调包的难度和风险,如果是在基层操作,不同地方4名考生4个科目均成功调包,家长要买通多少考务人员为自己甘冒风险?而如果是在高层操作,调包可以说是最拙劣的作弊手段,有能力调包答题卡者,根本无须直接伤害他人留下隐患,直接修改自己的答题卡、甚至以新的答题卡替换自己的旧答题卡岂不更简单、安全?从收益上来看,家长愿意冒如此大风险,省招生办的官员或基层的一大批考务人员也愿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下水为几个200、300分的考生调包为500多分(四个疑似调包考生有3人估分是500多分)。
这样的难度、风险、收益对比,调包的行为有多拙劣和愚蠢?要有调包的能力,高考移民、自主招生、送孩子出国哪一条不比调包答题卡更低风险?哪怕直接作弊修改自己的答题卡,也远比模仿他人笔迹调包答题卡要容易和安全吧?当然,仅仅是从逻辑上推理并不能证实河南省招办的清白,相信纪委介入后,必然会调取考生试卷、学考成绩、笔迹鉴定、考场录像等方面信息,到底是谁在说谎,相信真相很快会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