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也犹豫不定,于是唐高宗的棺椁在洛阳放了五个多月,都没有下葬。武则天虽然建都洛阳,但是曾经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死后葬在唐朝的埋葬地是天经地义的事,关中作为唐朝的埋葬地,难道不允许武则天葬在那里吗,以她的意愿是不可能葬在洛阳的,无可奈何之下,唐朝只能迁都到当时水陆交通中心的洛阳,而长安只能由唐朝的都城再次变成陪都,到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洛阳成为神都,长安陪都地位也不复存在。
1、女皇武则天称洛阳为神都,她死后为什么不埋在洛阳?
武则天是非常喜欢洛阳的,因为长安是李唐的大本营,政治中心由长安改到洛阳,有着重要的意义。武则天在洛阳建造了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建造了天堂、明堂和万象神宫,据记载,当时的明堂高80多米,比现在故宫太和殿的两部还多,要知道当年唐代的建筑比后世恢宏壮阔多了,现存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木建筑是日本奈良的东大寺金堂,是当时仿照唐朝的缩微山寨版,但已经比明清时代的皇宫大不少,而正版的唐代宫室,可知而知,是多么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武则天把洛阳称为神都,打造成了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国际大都市,一时间,长安城冷落了不少,但是当年唐高宗病重时,留下遗言要回长安安葬。武则天也犹豫不定,于是唐高宗的棺椁在洛阳放了五个多月,都没有下葬,这时,新科进士陈子昂刚当上官,迎合武则天的意思,上了一个奏折,打破唐朝皇帝在长安埋葬的先例,建议把唐高宗改葬洛阳,这就是著名的《谏灵驾入京书》。
武则天看了,虽然对陈子昂印象分有所加成,但是考虑到当时病危的高宗曾经说过:“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这样的话,还是把高宗葬在了长安,这就是至今没有被发掘过的乾陵,其实,武则天的归宿,也就在这一刻决定了。虽然她化唐为周,但政权最终还是交到了李唐的手中,到了晚年,神龙宫变之后,武则天缠绵病榻之上,已经处于软禁的状态,
她根本不可能再自己做决定了。好在继位者是她的亲儿子李显,从道德上来讲,儿子不能处治母亲,换其他的关系,政变后的君主,早就有更悲惨的下场了,但武则天已经无法发号施令,她死后,也只能以皇帝母亲的身份和唐高宗合葬。于是她也葬入了乾陵,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合葬墓,说实话,她就算不想葬在长安,此时也由不得她了,只能由她的儿子,从传统规矩出发。
2、假如武则天墓在洛阳的话,能不能保存到今天?
武则天之所以最后选择和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今陕西乾陵),其实是有她自己想法的,说明她还是更加认可自己作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这个身份(她有3个身份,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周的皇帝),所以以她的意愿是不可能葬在洛阳的。不过,如果葬在洛阳,应该也会留下来,至少也会有遗址,唯一不好的是洛阳是一个典型易攻难守的城市,唐代以后洛阳经历的战乱焚毁比陕西关中地区多得太多。
3、武则天迁都洛阳改唐为周,为什么最后还埋在长安?
洛阳本是隋朝东京,619年隋皇泰主禅位于王世充,洛阳成为王郑政权的都城,621年,唐灭郑后不久,废除东都,洛阳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时,改名洛阳宫,太宗政府曾三次搬迁到洛阳办公,历时两年有余,657年唐高宗把洛阳定为永久性的东都。朝廷事实上已于太宗时期分三次迁到洛阳,但在657年,它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宫。
每个部和每个衙门都在洛阳设分支机构,662年甚至还在那里办起东都国子监,从此,整个朝廷经常迁往新都去处理公务,长期成为定制。虽然在空荡荡的京师始终保留着一个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实际上不但整个皇室及其随从,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机构在这几次迁移中也转移一空,几次迁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且耗资巨大。众多的扈从人员给所经之地带来了贫困,他们经过的地区通常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免缴赋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所造成的破坏,
高宗时期,朝廷迁往洛阳不少于七次;高宗统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主要在洛阳居住。682年,朝廷最后一次迁往洛阳,683年后期高宗死后,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迁往洛阳,一直到701年,朝廷在东、西两个京都之间来回迁移,使帝国财政极度紧张,洛阳需要建造许多新的宫室和官署,以提供一个京都的必要设施,耗资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时期不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