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为何把河北清河县写成了山东清河县呢。施耐庵笔下的清河县不是河北邢台的清河县,“清河县”就在山东境内,不是施耐庵的地理知识混乱,把河北清河县写成了山东清河县呢,施耐庵如此描述山东“清河县”却说武松离了河北沧州,前往清河县探望哥哥武大郎。
1、水浒之清河县,现清河位于河北,为什么武松是山东好汉呢?
因为小说是江苏人施耐庵写的。其最核心的问题是,《水浒传》不仅仅是河北和山东的街肆封闭社会的口碑故事,它是流淌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武术人文生态,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生态最生动和富有变化的社会元素与形态,一条京杭大运河,成就了《水浒传》,也成就了武术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事物的存在、发展和演化。附文:中国的画人,画不了《水浒传》里的武艺英雄,
因为,没有一个中国画人知道中国武术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宋代的中国武术社会形态和技术应用特征是怎样的,也更不可能知道,为什么在宋代中国武术被称之为--武艺。没有武艺的“水浒英雄”就是虚无淫意噱头化的,在绘画表现上也是如此,靠绘画的理念与手段淫意“水浒英雄”根本就是没有任何社会和艺术价值的涂抹,《水浒传》里的英雄是中国武术作为宋代社会世俗化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特征表现。
每个水浒英雄都有自己的武艺超群的技术,哪个中国画人有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辨识,没有!所以说,自《水浒传》被创作出来,没有一个中国的画人有知识和能力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水浒传》里的武艺英雄,充其量就是世俗市井模仿的门神画的画匠,仅此而已。因为,没有中国武术社会史的研究,他们作为画者,不可能无师自通知道什么是《水浒传》武艺英雄的绘画创作的原则与绘画艺术的表现,
每个中国画的画者,都有一个用自己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水浒英雄”的敬畏,这是中国画人的执念,问题是如何绘画“水浒英雄”,不仅仅是绘画,知道中国武术和宋代武艺,水浒英雄的武艺核心特征与特质,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绘画的“水浒英雄”,为什么不是水浒英雄,而仅仅是色彩与纸的空洞抽象臆想复合,
2、武松是清河县人士,但清河县没有属于过山东,可为什么总把武松称为山东好汉?
《水浒传》中的武松肯定是山东好汉,而不是河北人士。施耐庵笔下的清河县不是河北邢台的清河县,“清河县”就在山东境内,那么,是不是施耐庵的地理知识混乱,把河北清河县写成了山东清河县呢?施耐庵如此描述山东“清河县”却说武松离了河北沧州,前往清河县探望哥哥武大郎。此处,施耐庵没有交代清河县在哪里,仿佛让武松“只顾走”,
没想到,“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阳谷县不需交代,就在山东境内,如此,是武松蒙头蒙脑迷路了,还是施耐庵地理紊乱,让武松绕道来到了山东呢?清河县,确实就在沧州西南的邢台境内。从清河县再往东南方向走,才到达山东阳谷县,也就是说,清河县在沧州、阳谷大致居中的位置,先到清河县,然后才到阳谷县。即便是武松取直道走,也没有必要绕将近一半的路程,去阳谷县景阳冈打虎,
从武松出场时起,施耐庵就有意无意的没有交代清河县是在河北,还是在山东。一直到了景阳冈脚下的“三碗不过冈”酒店,武松才对店家说:“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武松这句话,便是书中第一次讲清楚,清河县在山东境内,要从清河县往来沧州,必定得经过阳谷县的景阳冈,武松打死老虎后,被猎户们请到了上户家中,众人问起武松籍贯,武松答道:“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
这一回,施耐庵笃定是要把清河县“划归”山东了,而且,十分清楚的交代,清河县是在阳谷县的邻郡。到了县衙,阳谷县令很喜爱这个打虎英雄,对武松说:“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看来,《水浒传》中所有的人都是地理盲,竟然连阳谷县令都说清河县是山东的清河县,而且,就在阳谷县的“邻郡”,与阳谷县“只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