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三门峡人则根据《新唐书》、《唐六典》、《通典》、《宋史》《元和郡县志》等地理图志,虢州是唐宋时期的澄泥砚制作中心,并入选皇家贡品之列;此外,洛阳新安县、山东青县都有自己关于澄泥砚的渊源传承,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1、澄泥砚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四大名砚中唯一泥砚。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经此西流,带来大量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的制作创造了条件,尤其为澄泥砚“窑变”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条件。
唐宋时期澄泥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作工序,按照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均有记载,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然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
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了。主要工序为: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极为细致的澄泥,经过澄泥过滤、绢袋压滤、陈泥、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成品水磨等工序,制成一方砚需一年半的时间,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2、洛阳澄泥砚有什么特别?为什么列于中国四大名砚?
中国四大名砚中,澄泥砚最为特殊:它是唯一一款泥质砚台,与端砚、歙砚等石质砚台迥然不同;它又是唯一一款并非以产地命名的砚台,这与端砚产之于广东肇庆、洮河砚产于甘肃洮州、歙砚产之于安徽歙县都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加之年代久远等缘故,关于澄泥砚原产地之争就甚嚣尘上,新绛人说,澄泥砚原产地是在古绛州(今新绛),依据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四大名砚”条录:“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三门峡人则说,根据《新唐书》、《唐六典》、《通典》、《宋史》《元和郡县志》等地理图志,虢州是唐宋时期的澄泥砚制作中心,并入选皇家贡品之列;此外,洛阳新安县、山东青县都有自己关于澄泥砚的渊源传承,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洛阳新安县“中国澄泥砚之乡”的称号;到了2010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文房四宝特色区域荣誉称号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山西新绛县被授予“中国澄泥砚之都”荣誉称号,一个“乡”,一个“都”,洛阳新安、山西新绛两地都披上了一层澄泥砚“鼻祖”的外衣,这让自认为是澄泥砚原产地的三门峡人当然不愿意,尤其是对离得最近的洛阳新安抱有强烈质疑。
在历史上,黄河挟泥裹沙穿越秦晋大地,跃出龙门,自三门峡经豫西峡谷至新安,岸低水阔,水流缓慢,留下了一个个淤泥滩,所沉之泥,含有丰富的铁、铜、钾、镁、铅、铝等矿物质,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佳材质。而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上,洛阳新安在唐宋时期长期隶属于“虢州”或“陕州”,应该与三门峡灵宝、陕州属于同一地理单元,只不过后来归属于洛阳罢了;而洛阳新安的澄泥砚传承,比如澄泥砚传承人游敏和李中献等人,其祖上均有在三门峡陕县人马寨村学艺的经历,其后落户到新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