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的年均降水量不达莆田的一半,1997年3月,卓金贤与另外7位支援到宁夏挂职锻炼的第一批援宁干部抵达黄土高原,8人无一例外,全流鼻血。
因气候干燥而导致的皮肤瘙痒困扰卓金贤两年,“天天痒得没办法,都抓出血,棉被都沾上血”。1年后,一位来固原开加油站的莆田老乡教他用醋酸氟轻松乳膏涂抹,但治标不治本,使用一两周后全身瘙痒又卷土重来,加上这类乳膏含激素,长期使用皮肤容易发黑。
白天身痒,夜里心痒。刚到宁夏那年,卓金贤34岁,父母年逾七旬,儿子12岁,“所爱隔山海”,1年回不了几次家。
卓金贤只敢在夜里给家人打电话,因为距离800公里以上的两地长途话费每分钟1元,每晚21时至第二天早上7时有优惠价。
西吉同事们下班后有家可回,而他不是住在西吉县政府的办公室兼宿舍,就是住在玉泉营开发区的宿舍。有时在西吉县城,夜里整栋政府大楼只有他的房间孤灯如豆。
当时西吉有26个乡镇和1个吊装移民区,那两年,卓金贤走了个遍,并重点调查28个村和27所学校,有时忙到夜里,卓金贤到次日凌晨才能和家人通上话,西吉干部见状,说他“顾了西吉大家,忘了莆田小家”。
乡亲家里挖洞当碗
为什么这么拼?
卓金贤在他1997年的日记里写道:“苍凉的狭长山脉,望不到绿色,一条长马路上,建着稀疏的平房,穷困而冷清。”
2020年11月16日,西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同时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卓金贤想起24年前他走访乡镇时,很多当地百姓都会对他说的一句话:家中几个兄弟合穿一条裤子。这一幕也被搬到《山海情》剧中,让观众惊愕。
“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卓金贤回忆当年下基层时,发现当地老百姓的家中财产一般只有一头驴、一口灶,还有几张破桌椅,让他无法忘怀的是“暗访”的一户人家。
他发现,这家人的土灶旁还挖着6个小坑。“你想想这6个坑是干什么的?是当碗用的。”原来这户村民家里没有碗。
卓金贤结束支援回福建时,和同僚、亲朋说起这件事,“他们根本不相信”。《山海情》中角色吴月娟的原型——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福建省闽宁办原常务副主任林月婵,也曾在采访中提到,1997年他们一行走访西海固地区时,看到农民家中穷,没有碗筷,孩子们只能就着锅台上的坑洞吃饭。
百姓家里挖坑吃饭,公家也没“余碗”。一次,县里五套班子到距离县城车程约1个小时的乡镇召开现场办公会,会议到下午五六点左右结束,已经到饭点,下乡干部们不留下吃饭,而是着急回城,一位干部解释道:“我们来了三十几个人,如果在乡里吃饭,要点面粉还有,但没有那么多碗啊!”
原来这个乡总共就十几二十号干部,食堂碗筷不够,乡政府所在地附近没有街道,没有餐馆,连一家小卖部都没有。
卓金贤师范专业出身,当过中学教师,在走访西吉的中小学校时,他目睹的窘迫至今历历在目。
西吉全年平均气温也就5摄氏度左右,冬季气温最低可以降到零下20摄氏度,而且常年刮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但卓金贤发现,当时西吉当地的乡村学校窗户上没有玻璃,而是把化肥袋子糊在窗户框上。风沙一大,一些化肥袋子也被刮得破破烂烂,有些窗户上甚至什么都没贴。
再走进教室一看,桌椅也少得可怜。一间教室40多位学生,五六个孩子挤在同一张桌子旁,坐的凳子有高有低,参差不齐,都是孩子们从自家带来的,“这种条件的学校在当时的西吉农村很普遍”,缺桌少椅的状况“比比皆是”。
眼前,卓金贤手里的茶壶随着他的手腕起起落落,待客的一壶茶沏完,又传来一阵水声,而24年前,这样耗水泡功夫茶的场景与习惯,在西吉难以想象。
“喊水”“水花”“水旺”……在《山海情》中,带“水”字的角色名字尤多,在十年九旱的西海固,人对水的渴盼近乎于对生命本身。卓金贤说,当年他在西吉时,能够洗上热水澡的只有3个地方——宾馆、电力公司和总工会,夏天隔上一周,他才会“节约一点”去洗澡。
而在1997年的玉泉营开发区,也就是今天的闽宁镇,西部6个村没有水站没有水井,先来拓荒的移民人家只能在戈壁滩上拉着板车,绕过铁路,走3公里到东边的移民点打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