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分别在哪里一一道来。”在这些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元代在南阳卧龙岗重新大规模修葺武侯祠,并首次在国家编纂的《大元一统志》卷3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认定“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南阳白河的尽头白河在流经南阳的南召、方城、宛城区、卧龙区、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阳市,后与唐河汇流成唐白河,自东北向西南前行,约二十公里后注入汉江,汉水又是长江的支流,而长江最终注入的是东海,东海又属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广义来说白河的尽头在太平洋,狭义的讲白河的尽头在汉江。
1、南阳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在哪里?
白河是南阳人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阳儿女,做为一个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南阳土著,如果连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在哪里都不知道,岂不是相当于连自己母亲的叫什么都不知道吗?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分别在哪里一一道来:南阳白河的源头白河虽说在南阳穿城而过,妇孺皆知,但源头却是在洛阳的嵩县境内伏牛山玉皇顶,流经南阳市境内,全长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积12500平方公里,南阳市区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湿地公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南阳白河的尽头白河在流经南阳的南召、方城、宛城区、卧龙区、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阳市,后与唐河汇流成唐白河,自东北向西南前行,约二十公里后注入汉江,汉水又是长江的支流,而长江最终注入的是东海,东海又属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广义来说白河的尽头在太平洋,狭义的讲白河的尽头在汉江,总结:以上就是我对南阳白河的源头和尽头的回答,如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提出。
2、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河南吗?有什么依据?
什么“河南要争着成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啊?诸葛亮自己不说“躬耕于南阳”,《三国志》不记载,河南争有用吗,倒是南阳的一个邻居,诸葛亮一句没提,《三国志》一句没写,只靠160年以后一位乡党习凿齿的一本乡土志,反而争的昏天黑地。以后提问者把事情原委搞清楚再发言,别总是一厢情愿的意淫!诸葛亮《出师表》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是记载吗?《黄陵庙碑记》的“仆躬耕南阳之亩”的碑文不是记载吗?与此同时,汉晋时期的史书还有大量的把南阳郡治宛县称为“南阳”“南阳城”“南阳郡”的记载,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的曹操“困于南阳”等等记载,这些记载已经清晰的将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范围界定在南阳郡治宛县一带了,没有其他。
此后,史书记载黄权在宛县祭拜诸葛亮,《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郏县有诸葛亮、徐庶于建安六年共同赴张良庙拜访的汉碑(碑在平顶山博物馆),方城县东晋的《诸葛躬耕碑》,叶县有诸葛之旧坟墟,有隋开皇二年(582年)断石幢的记载,唐代,杜甫有《武侯庙》名诗,其中有“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之句。
胡曾的《咏史诗•南阳》也有“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草庐”的句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最为景仰诸葛亮的诗人李白,曾于开元年间先后遨游过襄阳和南阳,并分别写下了《襄阳曲四首》、《襄阳歌》和《南都行》等涉及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名人及典故的诗文,在《襄阳歌》中,李白提到的历史名人中有晋朝的名士山简和羊祜,也提到了襄阳名胜岘山“堕泪碑”等,但只字未提诸葛亮。
而在《南都行》中,李白不仅提到了陶朱公范蠡、百里奚等南阳历史名人,还有“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的句子,除此之外,李白还在一首以诸葛亮自述的《留别王司马嵩》诗中感叹道:“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父吟》。”由此可知,李白心目中的诸葛亮是南阳而不是襄阳的历史名人,另外,李白还曾做《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身耕,”另外,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句,许浑的《南阳道中》有“荒草连天风地动,不知谁学武侯耕”之句,汪遵的《咏南阳》:“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有“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