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12月31日,周口专区改为周口地区,周口镇升级为县级周口市。00年12月31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周口县级市,成立周口地级市,原县级周口市改为川汇区,因为到1965年6月29日,成立周口专区,下辖9县1镇——周口镇,永乐二年1404年,该地一名周姓商人就抓住机遇,干事创业,在颍河南岸子午街开辟一渡口,在此摆渡。
1、濮阳在战国时期属于哪里?
濮阳,位于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北与邯郸交界,东与山东省接壤,西与安阳、新乡毗邻,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濮阳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而濮水原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后因黄河改道,故道渐渐就埋没了,不过早期的濮阳并不叫濮阳,而是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帝丘,相传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约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以后,将康叔封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建立了卫国,而帝丘便是卫国的管辖地,帝丘一带一直是春秋时期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其附近兴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当时诸侯国来卫国会盟时,半数左右都是在戚邑举行的。但是卫国在建国初期虽然可以算得上西周头排的大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内耗,卫国的国力不断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向卫国国君卫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绝,结果招至晋文公的打击,将卫国很多领土都分给了宋国,而卫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国的大夫撵出了国,等两年之后,卫成公在周王室的帮助下与晋文公调和,再回到故国的时候,卫国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随后,卫成公将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至帝丘,之后,尽管濮阳却一直是卫国的领地,但是卫国的国力却是在不断地衰弱,在卫昭公在位时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卫国就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到了卫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时,卫国的国君已经因国力不如其它诸侯而由公贬为侯了,到了卫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时候,不但又由侯贬为君,连国境也只剩下濮阳城一带了。
公元前241年,强大的秦国攻占了魏国东部领土,设立了东郡,而原属卫国的濮阳在此时也被划入了东郡管辖,卫国的国君卫君角被迁至了野王(今河南沁阳)。从此以后,直至秦汉时期,濮阳都属于东郡的管辖,秦始皇虽然攻占了卫国的都城,但是终其一生都未灭亡卫国,反而使卫国成为其称帝以后,唯一一个留存的周朝诸侯国,只因为秦始皇感念商鞅对秦国崛起而立下的功劳,商鞅也叫卫鞅,卫国濮阳人。
2、河南省南阳在春秋战国时候是属于楚国吗?
南阳地区很大,春秋时期楚国大致占领了今天南阳市区——方城一带以内的地区,南阳市区有楚国重镇申县,方城则大致相当于楚国的自然国界线。楚国正是以方城为防御,而每每从申县开展攻势的,申县想西周末年是周宣王舅舅申伯的封国,在春秋初年申国被楚文王所灭。从此申国被楚国改造成申县,楚国的县和战国至今的县不同,不是一级行政区划,而是直属国都的城池,军事色彩比较浓厚。
楚国最重要的两个县,即是北方的申县,以及东北的息县(今河南息县),县长又叫县公,是非世袭的军事长官。担任过申公的有斗克子仪、屈巫子灵等人,和申县配套的就是方城,春秋前期齐桓公伐楚,楚国使者称“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让齐国没有把握而退军。除此之外,在南阳地区还分布一些小国,比如西峡、淅川一带有鄀国,唐河一带有唐国、蓼国等,这些袖珍小国都非常落后,在春秋中后期基本都被楚国吞并,
3、周口为什么叫周口?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周口即古代的陈国,陈国是周王朝三王二恪而封虞舜的后裔的封国。后来陈国的公子完在姜齐(姜子牙建立的齐国)任职,他的后裔逐渐篡夺了齐国,建立起了田齐国,因为该地为古陈国,是全国陈姓的发源地,故而后世皇朝将该地称之为陈郡或陈州,福垊告诉您,这里还有个很有名曲目及民间故事——包公陈州放粮,朱仙镇为中国四大名镇(朱仙、汉口、佛山、景德)之首,更为中原四大名镇(朱仙、道口、周家口、赊店)之首,而中原四大名镇之一就有周口,当时是叫周家口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