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个鬼从这种说话的习惯不难看出湖北人属于勤劳的“行动派”,动作在先,而且还有个万能动词“搞”,搞菜,搞饭,搞工作话回到主题上来,就是上面说的“摩丝”。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绝圣弃智这句话是很费解的,表述同样观点的还有《圣经》中的“智慧果”。
1、如何理解老子的“绝圣弃智说”?
绝圣弃智这句话是很费解的,表述同样观点的还有《圣经》中的“智慧果”。奉劝大家也不必绞尽脑汁的去思辩了,因为这也是二元思维所无法理解的,人类的意识是分层次的,但并不一定聪明的头脑层次就高。大多数的人类头脑意识都处在形而下的二元意识层次上,这个层次意识特点是二元对立的,如大小,内外,有无,远近等等,是概念化的世界观。
只有极少数人的进入了一体意识,他们发现了真正美仑美奂的世界,或者说世界的美伦美奂,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就象无法向纯二维的生命描绘三维世界,几乎所有达成这一意识的智者发现,二元意识中的头脑思维和概念阻碍着人们达成一体意识,所以才有“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一说法。而伟大的中国禅也教人放下一切思维和概念,用一颗赤子之心去体验,
2、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3、你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哪句?
个人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摩丝”,我起初到武汉读书时,很不适应武汉的发音,就连貌美如花的“天仙们”竟然也操着一口“低粗”的口音,好像声音是从口腔和桑子眼结合那个部位发出来一样,这种声音开始听起来既感到粗野,又感到无礼。当时我第一印象就是这种说话方式太不温文尔雅了,不都说江南婉约的“软语”让人听着“熨帖”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燕语莺声的“侬侬”软语是主要指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的语言,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说,天南地北,做买做卖的人汇聚到这里,造就出浓浓的码头文化。从饮食上看,不管早、中、晚,鄂菜饮食口味包罗万象(麻、辣、咸、鲜、甜),每道菜都有各个地方菜系的影子,好像都能吃出“家乡味”,从语言上看,更能体会到码头文化的影子,当地人说话一般省略主语,动词放在第一位,比如:搞撒,走撒,搞摩丝?搞个鬼从这种说话的习惯不难看出湖北人属于勤劳的“行动派”,动作在先,而且还有个万能动词“搞”,搞菜,搞饭,搞工作话回到主题上来,就是上面说的“摩丝”。
4、如何用一句话证明自己是湖北人?
“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这句话本来说的是斗笠。黄陂人最早做的竹斗笠是平顶的,顶上用一张衬纸遮挡,但是,湖北每年有不短的梅雨季节,那张衬纸很容易被雨淋湿而坏掉,于是,经过后代改良,为了便于雨水下落,把平顶改成了尖顶,并且把衬纸换成竹叶,这样比较耐用,孝感人,他们做斗笠的时候,把斗笠的顶部做成圆形,但是,他们斗笠的边是要绞的,也就是要包边,这样耐用,黄陂斗笠的边是飞边,没有包边的耐用。
汉川人吸收了黄陂和孝感人做斗笠的优点,把斗笠顶部做成尖形,并且又包了斗笠的边,这样,斗笠就非常耐用,随着汉口开埠,这些地区的百姓,带着勤劳和智慧,涌入武汉三镇,共同缔造了武汉三镇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了武汉三镇的文化底蕴。武汉人乐观大方,诙谐幽默,慢慢的把“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演变成“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