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别称凤城,地处北江中上游,是广府文化区域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连州东部、阳山东北部的山岭构成全省地势最高峻的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阳山县与乳源交界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清远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处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
东莞市,别称莞城,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东莞是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下辖只有街道办事处和镇等。东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东南部多山,银瓶嘴山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主峰高898.2米。中南部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多为河谷平原;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惠州市,别名鹅城、惠民之州、客家侨都,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是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惠州还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 ,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韶关市,古称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之后历朝沿袭。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韶州得名韶关始于明清之际,在今韶关市区先后设立水陆三个税关收税,俗称韶关。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 20 %。
河源市,又称“槎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称。河源市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境内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山脉多北东走向,主要山脉有北西部九连山脉,斜贯中部的罗浮山脉及南东边缘的莲花山脉。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山岭与盆地相间。
梅州市,别名嘉应府、嘉应州、循州、敬州、齐昌府。梅州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被尊为“世界客都”。梅州市地貌比较复杂,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梅州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梅江盆地、蕉岭盆地、汤坑盆地
潮州市,别名凤城。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位于韩江中下游。潮州之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其名是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州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粤东地区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潮州多山,地势北高南低,山区约占潮州市陆地面积的65.2%。
揭阳市,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建揭阳县,以县西北秦戌五岭之一的 揭阳岭 而得名。揭阳是潮汕地区历史较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兴城市。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揭阳有“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的美称。
汕头市,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邻揭阳市,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汕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汕头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三江出口处的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尾市,别名海陆丰,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莲花山南麓,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文化多元而兼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国沿海开放第一类口岸。汕尾地形地貌复杂,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北部高丘山地,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