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有很大疑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一册,页11-12其实,「洛」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并不多,整个《甲骨文合集》五万片甲骨,只有编号为【36960】一处卜辞提到「洛」,甲骨文没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进行组合。
1、“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在陕西还是河南?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水流域,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无疑也在陕西。1983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西安西郊斗门乡花园村的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的一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也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1985年《文汇报》这样报道了这条消息:这是自一八九九年我国首次发现甲骨文以来一次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把中国人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前。
1986年5月1日《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刊登文章《中国迄今最早甲骨文在西安出土》,新华社、《新民晚报》等以《陕西发现原始先民甲骨文,中国文字起源又有提前》为题刊发报道,1987年3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西安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实物,中国文字历史提早千余年》,《西安晚报》则具体报道了“省考古所在长安区花楼子龙山文化遗址发掘骨刻龙山文化遗物”。
2、既然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那为什么有人说夏朝历史会知道?夏朝有甲骨文吗?
很简单的逻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商朝的甲骨文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不会,就像电脑的windows操作系统,先有windows95、98、2000、XP等等,现在才有广泛使用的10。甲骨文是经过了很久的发展才最终维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商朝骨片上的卜辞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构成要素,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由此可得知,甲骨文之前肯定还有文字,或许就是夏朝的文字,毕竟原始人能都在岩石上写写画画了,进入新时代的夏朝难道还不能写字吗?文字始终在变化发展中,就像下面的图:后世的文字来自甲骨文,那甲骨文肯定来自更早的文字系统,如果现在找到了那种文字,说不定就能将夏朝的轮廓描绘出来。
3、为何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河南的洛水和汝水,却找不到渭水?
甲骨文没有「渭」字,所以你找不到,题主找「洛、汝、渭」三个字的甲骨文,其隐含判断就是这三个字都是表示「河流」。但这个隐含判断是有问题的:1、「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有很大疑问,2、甲骨文的「汝」其实是「(女水)」字,在甲骨文中用作人名,跟表示河流的「汝」字恰好同形。甲骨文没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进行组合,
好,下文就详细谈一下这几个问题。--------------------------------------------------目前的出土文献来看,西周金文都没有「渭」字,「渭」字始见于战国时代陶文和楚简文字,引自,高明等,《古文字类编(修订本)》(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页648引自:《字源》(2013,天津古籍出版社),页959另外,要注意的是,洛河有两条,一条是河南的南洛河,一条是陕西的被洛河。
河南的「洛河」叫做「南洛河」,在河南偃师境内与伊河并流,所以亦称为伊洛河,「南洛河」是黄河的支流。而题主说的「汝河」是「淮河」的支流,河南的「南洛河、伊水、汝水」地理图在陕西、甘肃也有一条「洛河」,一般称为「北洛河」,是「渭河」的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陕西的「渭河、泾河、北洛河」地图题主要问,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渭」,我觉得有两个可能:第一:甲骨文是占卜文献,不是《百科全书》《辞海》,不可能什么都记载,因此甲骨文没有记载「渭水」。
当然,这个可能性不大,第二:甲骨文是商人的文字,汝河和洛河都地处中原之地,属于商人的地望,所以,在甲骨文中记载是很正常的事情。渭水属于周人的地望,而且在商代,那里是「华蛮杂居」的化外之地,以当时人有限的地理知识,商人不知道渭河很正常,所以没有记载,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一册,页11-12其实,「洛」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并不多,整个《甲骨文合集》五万片甲骨,只有编号为【36960】一处卜辞提到「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