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仍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唐玄宗更是长期在洛阳处理政务。六、南朝帝陵南陈后主陈叔宝陵七、北魏帝陵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迁都洛阳,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将洛阳改为“神都”并长期在此执政,洛阳取代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洛阳有几个朝代?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到底是哪十三朝?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十三朝分别为: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夏、商定都洛阳,大家没什么异议,历史上,夏朝曾定都阳城、阳翟、斟鄩(zhēnxún)、纶城等,其中的斟鄩遗址,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里头遗址。
商朝都城遗址,学界一般认为有3个,一个是偃师商城遗址,一个是郑州商城遗址,一个是安阳殷墟,偃师商城遗址即西亳遗址,西亳乃商朝开国君主汤即位后确定的都城。西周定都洛阳,许多读者表示不太理解,西周的都城不是镐京吗?不错,但镐京只是其中之一,西周实行两都制,镐京是西都,洛阳是东都,历史上,周成王派周公营建新都洛邑,并在建成后迁都洛阳。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宗室的祭器,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何尊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洛邑之事,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民。”翻译过来就是:“我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均建都洛阳,这没什么疑问,至于洛阳是隋朝的都城,又有人质疑了,隋朝的都城不是长安吗?跟西周一样,隋朝实行两都制,长安是西都,洛阳是东都。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京(后改为东都),一年不到,东都建成,隋炀帝东进入洛,并长期在洛阳主政,唐时仍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唐玄宗更是长期在洛阳处理政务。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将洛阳改为“神都”并长期在此执政,洛阳取代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都先后定都洛阳。
2、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河洛为王里,崤函为帝宅,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阳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一、商汤王冢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当地人称为“汤王冢”,有冢,冢前有碑。二、东周帝陵(一)、王城陵区位于东周王城遗址的东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的大部分地区,
平王至灵王以前的10个王多葬于王城陵区,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二)周山陵区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别为灵王、景王、悼王、赧王陵,(三)成周陵区成周陵区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侧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故又称为金村陵区。均为从战国早期到晚期的墓,这正是从周敬王迁居新成周到赧王离开新成周时期的墓葬,
自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到慎靓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这里,是东周最大的一个陵区。三、东汉帝陵东汉自光武帝刘秀立国至曹丕代汉,历196年,计12帝,除献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阳。东汉帝陵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又称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那里有5座东汉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东汉帝陵,分别是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四、魏晋帝陵曹魏立国45年,传5帝,陵墓皆在洛阳都城附近,五、西晋皇陵西晋5座帝陵位于首阳山西段,东西相连的北邙和乾脯二山两侧。山的南面,自东至西依次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的北面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六、南朝帝陵南陈后主陈叔宝陵七、北魏帝陵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