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葬在这里,仿佛葬在故乡。《中国文物地理名录·河南册》,共收录河南省内各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802份,亦无“吕布墓”或“吕布冢”条目,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
1、吕布墓为什么在河南修武县,而不是在徐州或者许昌?
理由很简单。史书上,只说吕布与陈宫、高顺俱死于下邳,曹操令“传首于市”,并没有说吕布葬于何地,而河南焦作修武县这座“吕布冢”,据说还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它成为了上纲上线的古墓葬,且看看官方资料是如何记载的,河南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共7个批次,共计1575项,其中无“吕布墓”或“吕布冢”的条目。
《中国文物地理名录·河南册》,共收录河南省内各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802份,亦无“吕布墓”或“吕布冢”条目,尴尬了。正式资料上不存在这个记录,吕布这厮,果然有自立之心。再看看当地关于吕布墓更详细的介绍,棒呆了。介绍文中提到“三英战吕布”,三英方面。史书记载刘备参加讨伐董卓,只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引《英雄记》两句话:“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刘备军没有参加虎牢关战役,不知道历史上吕布奋战的是哪三英,吕布方面,“三英战吕布”,实际出自元人郑德辉所著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并非“三英”,《元曲选》收录杂剧《单战吕布》《三出小沛》也是说张飞独战吕布。而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军根本没参加虎牢关战役,张飞独战吕布也是假的,
2、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家在西南的他,去过西北的凤翔,到过东北的密州,北方的定州,东南方的徐州、杭州、扬州、苏州、湖州,还曾希望定居常州,结果偏偏选择葬在名不见经传的汝州郏县,这是为何呢?难道,仅仅因为郏县有类似苏轼故乡的“小峨眉山”?据苏辙的叙述,苏轼选择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郏县。而苏轼葬于郏县,除了它位于嵩山脚下,风景绝美,境内有山类似故乡峨眉山之小峨眉山,
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说,苏轼本希望葬于眉山父亲苏洵墓旁,只因山长水远,没法归葬故乡。而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葬在这里,仿佛葬在故乡,这种说法,挺文艺,不过,更深层的原因显然不在此。更深的原因是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苏轼研究《周易》,著有《东坡易传》,他知嵩山一带,风水甚好,所谓“土厚水深”,如葬于此,子孙定会繁盛,
故而,选择葬在嵩山之下。嵩山一带,最好的一带,多半被赵宋皇族,王公贵族占据了,郏县风水尚佳,低调但不失为宝地,故而成了苏轼兄弟意中的长眠之所。之所以选择郏县,而不选择郑州和许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郏县与京城汴京特殊的距离,郏县距离汴京不远,子孙在此蕃息,距离政治文化中心较近,能够方便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源。这是苏轼兄弟不愿归葬四川的最大原因,
【2013年初访郏县三苏园时所拍照片】郏县距离汴京又不是特别近,中间隔着许昌,这使得郏县又比较安全。徽宗崇宁党禁时,苏家子弟被禁止到京畿四辅之地,如果选在郑州和许昌,一旦政治迫害继续,苏家子弟将又要流离失所了,苏轼身后,新党依旧把持朝政,但对苏辙等人并未继续进行残酷的打击。因此,苏辙闲居郏县与汴京之间的颍昌府(即今许昌),
3、刘禹锡因何诗两次被贬?他的墓在哪里?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先后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因实行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洲(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他被召还京都,因游玄都观,写了巜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了当权者,等二次被贬,先后在连洲(今广东连县)葵)洲(今四川奉节县)和州(安徴和县)等地任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