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门 > 望德堂区 > 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不一样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22 21:54:17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不一样

善友: 乘就是运载的意思,譬喻的说法,从生死的此岸到达安乐的彼岸需要运载的工具,站在大乘利他的角度去讲追求个人的解脱是小乘。 整个佛法的体系如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分为两种,一种叫解脱观,一种叫安隐观, 解脱观顾名思义就是他听闻佛法的目的,依靠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解脱种种的苦难(比如生为人,就有生老病死,所求得不到,仇人相见,爱人别离等等的苦难乃至战争,沦落到畜生道,地狱道等等无数的苦)。 追求个人的解脱分为两种,一种叫声闻乘,根据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正确修行断掉引生未来受苦根源-我执的程度的不一样,分四种果位。一种叫缘觉乘,他是在无佛也无佛法的时代,依靠自己对现象界的彻底认识,断掉了我执,解脱的行者,只有一个果位--辟支佛。 安隐观就是大乘,所谓大乘就是说他学习修行的目的不止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解脱,他还要帮助自己过去世无数的怨亲,让他们都能够解脱苦难,他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止是需要断掉我执,还要断掉法执,这样能够对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无有一点疑惑,精通百法乃至万亿法明门,成就无量的神通变化的等等,最终成佛。 所以从以上两点还是可以看出,最主要的是因为小乘和大乘的目的不一样的,修行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大乘佛法是小乘佛法的根本,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乃至说是一部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人。
大乘佛法能够帮助具有大乘根性的人,所谓能够做到“自度度他”的人。小乘佛法能够帮助具有小乘根性的人,所谓能够做到“放下一切一门专修”的人。每个人无始劫来的习气不同、差异巨大、所能接受的事情的程度完全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合修行的佛法,而最终所成就的境界是一致的!阿弥陀佛
在于菩提心的有无。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自正自邪,于法无咎!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不一样

2,小乘佛教是什么

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佛教是什么教

3,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有什么不同

小乘佛法的修行目的是修成阿罗汉,取无余涅盘,出生死轮回。 大乘佛法是为了成佛,成佛之后还可以尽未来际渡众生。 简单点说,小乘佛法讲的是断烦恼障、破人我执的方法。大乘佛法不但断烦恼障,也断所知障;破人我执,也破法我执。 首先看《法华经》。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以下看《大智度论》。该论基本上亦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但两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兼为一切众生。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便是不舍。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这大慈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入诸法,故不说“世间即是涅盘”。大乘的智慧则深厚,能深入诸法,故说“世间即是涅盘”。这“世间即是涅盘”的说法,与《心经》的“色即是空”的说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现实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世间即此即是涅盘,故不必舍世间以求涅盘,涅盘的理想即在世间中。不舍世间之意,至为明显。 以下看《大乘庄严经论》论大乘佛教。该论谓大乘佛教有七大义: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所谓大义,即不同于小乘的特别殊胜的义理。这七者是缘、行、智、勤、巧、果、事。无著解释这七大义谓: “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盘故。”此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行大与巧大。行大是具足自利与利他行;巧大是不舍生死而不染,即是不舍生死烦恼,但亦不为其所染著。生死烦恼实是就世间而言,不舍生死烦恼,其实是不舍世间。故行大与巧大,都是不舍世间之意。 参考资料:《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 特色》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汝钧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有什么不同

4,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2、在修道途径上: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3、在哲学理论上: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4、要超脱生死轮回: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5、构成不同: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大乘佛家搜狗百科-小乘佛家
小乘修身养性也是中土中庸之道认为修身养性就是个有品德的贤人可是 能被其感化的人 总是小数 更多的是不认同或者被利益冲突大乘 是让智慧惠及每一个人不论那人是富贵还是贫穷 是健康或者病痛大乘是每一个人都能共同享有各自的平等如果 做个比喻小乘就是自己给自己做个发电机 发电自己用 自己造风扇自己用 自己种菜 自己吃大乘 则是规模化发电有发电厂种菜有农菜场电器有电器厂然后让一切大众获利
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2.在修道途径上: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3.在哲学理论上: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4.要超脱生死轮回: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扩展资料: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乘佛教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小乘佛教
文章TAG:小乘佛法佛法大乘佛法有什么小乘佛法

最近更新

  • 爱笑的女孩,古龙说爱笑的女生运气不算太差

    如果你戴一顶傻帽就能让人发笑,那你一定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有句话叫爱笑不是运气不好,特别喜欢那种笑起来有甜甜酒窝的女生,笑(声);让人发笑的事物或人,他们的心也许不是最细腻的,但他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6

  • 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以选择为题目的作文

    以选择为题目的作文人生的选择人生路漫漫,我们选择宏伟的目标,毅然奋进。在前进中我们披两肩霜花,洒一路豪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优美的乐章。选择,我们愿选择美丽的人生。花儿面对更替变换的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6

  • 微博昵称大全,好听的微博网名

    好听的微博网名水飘飘,我的就是,(*^__^*)嘻嘻……{0}2,新浪微博昵称大全简单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下面是我精心为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6

  • 滚石30周年演唱会,乐坛新星蔡健雅的新加坡之旅

    超级激动);2008年4月30日“欢迎五月天回到地球表面”_上海我只能说,时代的进步对这家唱片公司的打击绝对是巨大的滚石,无数个````````呵呵,他们的第一次演出演唱会是台湾省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6

  • 1972属什么,1972年出生的人属什么

    1972年出生的人属什么农历1972年出生的人,生肖是属鼠。2,1972年出生属什么的1972年是壬子年,壬属水,子为鼠,所以1972年出生是水鼠之命,六十甲子60年一循环,所以1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6

  • 白萝卜包子,白萝卜怎么包包子好吃

    白萝卜怎么包包子好吃1.准备食材。2.肉泥调入生抽、鸡粉、橄榄油、姜末等腌制。3.白萝卜刨丝。4.用开水捞一下白萝卜丝。5.过凉。6.把白萝卜控水切碎和腌好的肉泥放一起,放葱、盐、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5

  • 迪奥广告语,迪奥的广告词christian dior said

    迪奥的广告词christiandiorsaid你说的是不是:旁白台词:ChristianDiorsaid,"Makemeafragrancethatsmellslikel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5

  • 艺术品英文,艺术品英语的单词

    艺术品英语的单词WorkofArt艺术品:workofartart2,艺术的英文怎么写art是比较普遍的说法,所指的东西比较宽泛fineart是比较专业的说法,指的是纯艺术~中文名 ......

    望德堂区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