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文化,物种,文明,南方有的安徽有,北方有的安徽也有,这就是安徽。说起明朝的那些事儿,还真离不开安徽这个地儿,因为明朝就是由安徽人一手打造的,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安徽凤阳人,有明一代安徽籍的开国元勋和治国才俊更是群星闪耀,期间太平天国时期,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安徽首府曾短暂迁往庐州府(今合肥),其它时期基本上一直设在安庆。
1、明朝时期韩姓将军有哪些?求科普?
明朝姓韩的名人还真不是很多,不过也是有几个的。比如韩雍、韩爌等,韩雍其人其事韩雍,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十一月九日。明英宗正统七年(1422),韩雍中进士,从此走上官途,历任御史、广东副检察使、江西巡抚、兵部右侍郎、浙江左参政,成化元年,他被兵部尚书保荐,以督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去广西平定起义。
当时在广西有一部分人以桂平西北的大藤峡为根据地起兵反明,并蔓延到广东,韩雍主张全军集中围剿,直捣大藤峡根据地,他带了12万士兵,先攻下修仁荔浦两县,又去围攻大藤峡。大战持续了不到一个月,韩雍便捉到了造反首领侯大狗,为防再生反事,韩雍把大藤峡中横悬在峡谷中的大藤砍断,并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因为此功,韩雍被留在了广西,升为“副都御使,提督两广军务”,
之后,韩雍又把残余的造反势力扫平。成化四年,韩雍丁忧回籍,次年,两广又发生造反事件,而广东和广西的巡抚却毫无办法。宪宗便命韩雍不必守制期满,速回两广,韩雍到达后,气定神闲的就把造反事件平定了。后来,韩雍受人陷害,于成化十年告老还乡,成化十四年病逝,韩爌其人其事韩爌不是将军,他是东林党元老,先后做过庶吉士、少詹事,礼部右侍郎等官职。
到了泰昌元年(1620),他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天启元年(1621)的时候,他达到人生的巅峰,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后因袁崇焕冤案所累,罢职还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蒲州,逼迫韩爌出来相见,还抓住他唯一的孙子进行威胁,无奈,为救孙子,韩爌只好依从。
2、明朝有安徽省吗?
说起明朝的那些事儿,还真离不开安徽这个地儿,因为明朝就是由安徽人一手打造的,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安徽凤阳人,有明一代安徽籍的开国元勋和治国才俊更是群星闪耀,尽管地缘政治背景深厚,但安徽这一地名的来历与大明王朝还真没什么关系。可这并不意味着地缘背景不发挥作用,明朝开国后在南京建都,安徽就归都城所在地的南直隶管辖,也算是天子脚下了,还是能沾不少皇家气派的光呢!明朝开国初期基本沿袭了元朝的行政区划,至明宣德三年(1428年)形成了两京十三布政司,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等地方行政辖区,到明中期又增加了关东三卫,其地方治理行政结构才算是基本完成,
一般习惯上对大明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以两京十三布政司笼统称之,两京是指京师(即北直隶),南京(即南直隶),十三布政司分别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俗称十三省,但这只是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跟我们现在的地理概念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安徽大致是明朝时期的庐州府、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光德府等辖区。
满清入关后,将明朝时期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省府设在江宁(即今南京),管辖区域大致包括现在的上海、江苏和安徽,因为清初的税赋有三分之一来自于江南,加之“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清廷为了强化这一核心区域的管理,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别设置“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在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在江宁),后于康熙六年(1667年),将右布政使司取“江宁”和“苏州”二府的首字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取“安庆”和“徽州”二府的首字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的地理名称首次亮相并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