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周期性出现的节拍重音,培养良好的律动感及节拍感,并能准确把握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特征。一、节拍感的训练人们对音乐节奏的节拍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律动感,在节奏与音高组成的综合织体中培养学生的节拍节奏感,使学生在体会到节拍节奏的紧张度和动力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倾向性,逐步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鉴赏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充满着生命的节奏活力。
1、怎么计算音乐的节拍,各节拍时间大概是多久?
如何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的训练仅靠视唱练耳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专业课具体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课堂演奏时,要求有准确的速度和严格的节奏,有的学生有赶拍子的习惯,但在演奏技巧难度大的乐曲中,又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造成奏出的作品发散,没有整体感,节奏就谈不上准确了。如用笛子吹一首作品,要根据作品的性质来决定其节奏和速度,
吹奏活泼的乐曲时,速度不能放慢;相反如果是平静的乐曲,就不能用快速度吹奏。所以,有的乐曲抒情不一定慢,激动不一定快,一定要从音乐表现的需要出发,决定其速度,初学者的节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节奏不稳的学生,可以使用节拍器,或是用脚打拍子作辅助性的节奏练习,节奏感较好的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从音乐表现的意义来讲,过分地固定均匀节拍,听起来刻板枯燥,有碍于表达丰富的音乐内涵,
音乐节奏的可塑性是在匀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修饰。用脚打拍子也是掌握节奏的手段之一,但是打拍子不能培养内在的节奏感,在舞台上形象也不美观,同时会影响演出和录音的效果。初学者无法自我控制内心节奏的时候,可以用脚打拍子,但是一定要逐渐去掉这种打拍的方法,良好的节奏感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到,相关参考资料:音乐节拍是指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具体是指在乐谱中每一小节的音符总长度,常见的1/4,2/4,3/4,4/4,3/8,6/8,7/8,9/8,12/8拍等等,每小节的长度是固定的。
一首乐曲的节拍是作曲时就固定的,不会改变,一首乐曲可以是由若干种节拍相结合组成的。拍子:在音乐中,时间被分成均等的基本单位,每个单位叫做一个“拍子”或称一拍,拍子的时值是以音符的时值来表示的,一拍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也可以是二分音符(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或八分音符(以八分音符为一拍)。
拍子的时值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比如当乐曲的规定速度为每分钟60拍时,每拍占用的时间是一秒,半拍是二分之一秒;当规定速度为每分钟120拍时,每拍的时间是半秒,半拍就是四分之一秒,依此类推,拍子的基本时值确定之后,各种时值的音符就与拍子联系在一起。例如,当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时,一个全音符相当于四拍,一个二分音符相当于两拍,八分音符相当于半拍,十六分音符相当于四分之一拍;如果以八分音符做为一拍,则全音符相当于八拍,二分音符是四拍,四分音符是两拍,十六分音符是半拍,
2、节奏节拍怎么练?
导语: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音乐中节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都将节奏视为音乐最重要的因素,从最初原始的音乐直到最现代复杂而丰富的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可以这样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基本的乐理知识:常见节拍的节奏练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严格而训练有素的节拍及节奏感,是古今中外许多音乐教育家培养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良好的节奏感呢?就其本质而言,音乐的节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奏感,它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
节奏感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以达到加快识谱速度,形成节奏意识,获得基本的音乐体验及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目的,一、节拍感的训练人们对音乐节奏的节拍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律动感。这种律动本来就存在于人们的自身之中,在生理方面,它表现于心脏的跳动、行走、语言、哭泣、呼吸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