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美,牡丹的香,华夏的文明在此绽放。夏文化的核心分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年代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至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国语》所谓的“融降崇山”其实就是祝融杀鲧的事件,这到大禹兴起而布九州,中间还隔着鲧复生禹,而传统观点认为,大禹是生在西羌的,并不在豫西(徐旭生先生在1961年发表的文章认为禹出西羌不可信,原因是他认为岷江流域不会发生洪水,这显然不对,笔者此前有文章谈这个问题)。
1、你认为洛阳美在哪里?
洛阳的美,牡丹的香,华夏的文明在此绽放。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指点江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有南方的秀气,北方的豪迈之美。普天之下无二制,四海之内无并雄,
2、洛阳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都城?
洛阳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都城?笔者全心研究先秦文化已近十年,对于夏史着力尤多。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谈一点个人看法,第一,学界对二里头文化的研究历程和当前学术界的总体态度。第一阶段,“二里头商都说”流行期,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发现者徐旭生先生最初判断二里头遗址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
其主要依据是《汉书·地理志》班固有“尸乡,殷汤所都”的记载和郑玄注《尚书》有“偃师有汤亭”的说法,徐旭生先生以二里头遗址为汤都的观点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观点成为了此后20余年中国学界的主流观点。直到1977年,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第二阶段:“二里头夏都说”流行期。在1977年河南登封告城遗址发掘现场会议上,邹衡全面提出了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全部为夏文化的观点,
同时,他在1980年出版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述,并对徐旭生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二里头商都说”不能成立的原因有三:第一,偃师之亳不与葛为邻,第二,偃师之亳不见于东汉以前的文献;第三,西亳与汤伐桀时的“韦—顾—昆吾—夏桀”的作战顺序不合。邹衡提出这些观点的根本依据是,他认为郑州商城才是汤都,
同时,邹衡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的主要理由是:夏文化的核心分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年代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二里头文化是在这个时间、空间范围中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化,且可能在这一时空中再也不会有其他考古文化,因此,二里头文化应是夏文化,邹衡的“二里头夏都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辨论后,逐渐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此后二十余年的主导性意见。
第三个阶段:“二里头夏都说”的沉寂期,1996年起,我国调集了大量学术资源,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当时,断代工程亦认为豫西地区是夏文化探索的核心区域,断代工程的开展,使得学界对二里头文化进行了更全面的审视,由此一些矛盾也暴露了出来。断代工程将夏王朝的年代范围推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但二里头的年代为报告中显示为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530年,
2005年后,测年专家进一步把这一数据压缩到了公元前1735年至公元前1530年。这样,不但二里头文化的上限与断代工程确定的夏代上限相差300多年,且其最发达的三、四期文化已经基本进入商代纪年,以二里头文化并不发达的一、二期为夏文化,显然难以形成说服力。同时,按照现在的考古资料,大量的文献材料与二里头文化也显示出矛盾来,
比如,赞同“二里头夏都说的”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寻,但《竹书纪年》表明,从后羿到夏桀均居斟寻,而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后羿代夏的太康时期。特别是2005年新的测年数据发布后,原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先生再提“二里头商都说”,并指出目前各家提出的“二里头夏都说”都只属于假说范畴,缺乏实证,
同时,原来提出夏文化起源之“河济说”、“齐家说”的历史学家和从事理论考古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指出“二里头夏都说”研究中存在种种硬伤,比如概念不清(混淆考古学概念和历史学概念,没有对二里头文化与夏国家文化、夏民族文化进行区分等,可见陈淳教授相关文章)、早期缺乏成体系的玉文化等等(见叶舒宪相关文章)。以致刘绪教授在论文中直接了当地说,断代工程后,学界出现了一些考古学家“反对或拒绝探讨夏文化”的新动向(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