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新设京畿路、杜集路、贵州中路,江南路分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山南道为山南东路、山南西路,为开元十五路。太宗分天下10路:关内路,河南路,河东路,河北路,山南道,龙游路,淮南路,江南路,建南路,岭南路,这十条路分别是:关内路、河南路、河东路、河北路山南道、龙游路、淮南路、江南路、建南路、岭南路。
“道”在唐代有多种含义,主要指唐初的监区。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路”,即关内路、河南路、河东路、河北路、山南道、龙游路、淮南路、江南路、建南路、岭南路,都是根据自然山河情况划分的地理区域。但此后并未按“十路”派遣督察等使节,直到自然授(691)两年后,“十路”才成为定制。唐初,没有固定的官员。贞观八年(634),李靖等十三人被任命为大使,视察地方官员的政绩以奖惩他们,并询问下一步的情况。
高宗神龙二年(706),二十名五品以上的官员被任命为十巡使,又称巡抚使,职责是考察各路官员的政绩,巡视道道管辖的灾区。此时的“道”是名副其实的监控区。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新设京畿路、杜集路、贵州中路,江南路分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山南道为山南东路、山南西路,为开元十五路。每个频道都有一名采访处置特使和一个固定的联络办公室。在这一时期,“道”仍然是一种监督领域,采访使节属于监督官员。
唐朝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路,为监区,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州。这十条路分别是:关内路、河南路、河东路、河北路山南道、龙游路、淮南路、江南路、建南路、岭南路。开元年间,十大道中五道分为十五道。安史之乱后,道教成为国家一级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体系。元明清都有自己的设置,但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而是省级机构。
鸦片战争后,由于上海的租界,一切外交事务都由上海路管理。在民国初年的北洋时期,陶还在省县之间,地位也很重要。在宋代,道路最初分为收税和运粮的地区,后来逐渐成为行政区划和军区。北宋初,宋太祖和太宗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各州直属中央,各州设路,全国分为十五路,后变为十八路、二十三路。道路的性质是行政区和监管区的划分。
3、唐朝的“道”是怎么样演变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唐十五道的划分体现了什么...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10路:关内路、河南路、河东路、河北路山南道、龙游路、淮南路、江南路、建南路、岭南路。贞观十四年(640),辖360州(州),1557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天下分为15路,山南道和江南路分别分为东西两路,并增设京畿路、杜集路、黔中路。
4、武则天时期的甘南道至现在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