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主体公益性质决定的。鉴于自收自支事业编的特性,这种性质的标志一般只存在于自收自支性质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作为全额拨款性质的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工资待遇全部由财政负担,一般不太可能有自收自支性质的编制存在。
1、你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感觉如何?
目前现状是在县一级的公益一类,政府某机关下属单位,全额拨款,专技十二岗位。目前给我的感觉就是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比本单位机关同工龄普通公务员,干的活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多,但是每月到手比他们少了接近三千,然后年度综合起来的话,总额少了四到五万。在一个普通县城,这相当于多了一个劳动力一年的收入了,
最坑的是,被机关科室叫过去长期干活,但是本单位的活还得干,等于一人干两人活。虽然自己有中级证书,但是本单位中级已经坑满,恐怕到退休也评不上中级,现在也有也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也考了几次,但因为专业限制,基本就是考不限制专业的岗位,竞争比一直较高,也一直没进过面,还是感觉很挫败,而且挫败感也比较强烈。当然,这份工作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能让我有温饱,可以养家糊口,
2、省直事业单位管理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市县公务员会选择哪个?
首选市县公务员。市县公务员一般承担上传下达的任务,相对来说,只要不在两委、组织部等特别繁忙的部门,还是能够应对自如,另外,公务员有车补,职级并行后有晋升空间,如果是比较发达的地市,相对来说待遇还是要好一些。省直事业单位级别一般不低,少说也是处级单位,公益一类也是财政全额拨款,但晋升空间有限,绩效拿的是全省平均水平,除非能够很快获得副科实职,在有贵人帮助的情况下,可转为行政编,那以后才是一片坦途,
3、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编制人员工资怎么供给?
自收自支事业编顾名思义就是单位自负盈亏,自行核定员工工资标准,从收益中拿出资金承担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财政概不拨款负担。因此,自收自支事业编虽然名义上有一纸编制傍身,可以按事业标准享受相应的社保和待遇,实际上其收入与待遇效益直接挂钩,与企业员工没什么两样,由于涉及财政供养问题。类似的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编要想转全额或差额编制,按惯例必须过编委会才能转变财政供养方式,属于典型的逆向流动,
这是自收自支事业编区别于全额和差额拨款编制最大的不同之处。鉴于自收自支事业编的特性,这种性质的标志一般只存在于自收自支性质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作为全额拨款性质的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工资待遇全部由财政负担,一般不太可能有自收自支性质的编制存在,这是由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主体公益性质决定的。
但是,在机构改革中,不排除因为单位撤并整合,存在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或编制整合进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可能,那么这部分事业编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人员在转隶时,肯定会有部分经营或收费职责转到新单位,自筹收益负担他们的工资待遇,如若不然,那么只能由财政核拨经费用以支付工资,总的来说就一句话,不管什么单位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其工资待遇肯定由单位自筹承担,要么从经营收益中拨付,要么从收费资金中留成,原则上不会由财政负担,除非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年终近8万,编外没有,合法吗?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年终的时候在编职工精神文明奖1.6万左右,第十三个月工资1万,今年还要发年终考核奖每人根据职级职称不同5万起,编外合同职工只有900块钱的过年费,这样合理合法吗?正式职工发什么都是合理的,一条“在编在岗”要求,挡死了编外合同人员的所有念想,年终奖林林总总加起来能拿到8万,还是事业单位,这应该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