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山在《薛仁贵征东》末尾出场,在《薛丁山征西》中正式担纲出演主角。原来在这处耕地下面,发现了一处墓穴,正史薛仁贵家庭薛仁贵有一妻柳氏,生五子,河南地区出土的这一处“花木兰墓”,到底有什么奇特呢,人终有一死,妇好就被埋葬在了如今的河南安阳,87年5月,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蚌砌图案、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石人像残块等大量文化遗存,在考古学、历史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薛仁贵后人都在哪里?
平阳郡公薛礼乃唐朝太宗、高宗时期的名将,但由于后世演义的描写,一般我们都会称呼他薛仁贵,仁贵是他的字。而郡公是唐朝外姓将领所能得到的最高爵位,仅次于王、嗣王之下,薛仁贵的后代,一般的说法是有五个儿子,女儿没记载,可能是没有。而演义中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下面分正史和演义来说说,正史薛仁贵家庭薛仁贵有一妻柳氏,生五子:长子薛衲、次子薛慎感、三子薛楚卿、四子薛楚珍、五子薛楚玉。
我粗略的翻了一下《新、旧唐书》,里面只记载了薛衲和薛楚玉两人的事迹,至于其他三人不见只字片语,但百度里却写了有这三个人,所以可能是薛仁贵家谱里有记载,暂且不提,薛仁贵死于永淳二年(683年),享年七十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长子薛衲,字慎言,在武后时期因薛家长子身份受到重用,被玄宗称赞“有周亚夫之风”,镇守西域数年,连破吐蕃、突厥,
开元八年(720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谥“昭定”,《新旧唐书》无记载子嗣。而次子薛楚玉只有一句话的记载:讷弟楚玉,开元中,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以不称职见代而卒,薛楚玉虽然没什么作为,但他的儿子却不得了:薛嵩。安史之乱时投靠史朝义守卫相州与唐廷对抗,后反正入唐廷,“奏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颇有治名,封高平郡王,领导昭义军,
”大历七年(772年)去世,追赠太保。薛嵩弟弟薛昽替代哥哥,负责镇守相州,薛嵩儿子薛平,字坦途,十二岁为磁州刺史,官至司徒,年八十岁去世,追赠太傅。薛平儿子薛从,字顺之,官至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一门数贵,虽然薛嵩有反唐的污点,但薛家在有唐一代还是备受殊荣。演义薛仁贵家庭长子薛丁山,原型即为薛仁贵长子薛衲,
关于薛丁山的事迹,清代通俗小说有一套关于薛门三杰的连续叙事记载,分别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三部曲。薛丁山在《薛仁贵征东》末尾出场,在《薛丁山征西》中正式担纲出演主角,妻子有樊梨花、窦金童、陈金定三人,生子薛刚。薛仁贵长孙薛刚,原型就是投入安史叛军的薛嵩,但演义中给薛刚反唐的理由是:因看不惯武家人横行霸道而打死武家子弟,其父薛丁山被武后下令处死,薛刚怒而起兵,与李唐宗室共保唐室,反对武周暴政,
2、吕布墓为什么在河南修武县,而不是在徐州或者许昌?
理由很简单。史书上,只说吕布与陈宫、高顺俱死于下邳,曹操令“传首于市”,并没有说吕布葬于何地,而河南焦作修武县这座“吕布冢”,据说还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它成为了上纲上线的古墓葬,且看看官方资料是如何记载的,河南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共7个批次,共计1575项,其中无“吕布墓”或“吕布冢”的条目。
《中国文物地理名录·河南册》,共收录河南省内各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802份,亦无“吕布墓”或“吕布冢”条目,尴尬了。正式资料上不存在这个记录,吕布这厮,果然有自立之心。再看看当地关于吕布墓更详细的介绍,棒呆了。介绍文中提到“三英战吕布”,三英方面。史书记载刘备参加讨伐董卓,只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引《英雄记》两句话:“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刘备军没有参加虎牢关战役,不知道历史上吕布奋战的是哪三英,吕布方面,“三英战吕布”,实际出自元人郑德辉所著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并非“三英”,《元曲选》收录杂剧《单战吕布》《三出小沛》也是说张飞独战吕布,而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军根本没参加虎牢关战役,张飞独战吕布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