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 > 滁州市 > 忧劳可以兴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原文

忧劳可以兴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原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15 23:19:11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原文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原文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意思

意思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这位文豪指出,唐庄宗是因为他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而成功,他的失败又是由于他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扩展资料唐庄宗死于兵变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推裨将赵在礼为首领,攻入魏州。邢州、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河北大乱。元行钦带兵进讨,但却连连失利。李存勖本欲亲征,被宰臣劝阻,只得起用李嗣源,让其率侍卫亲军北上平叛。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遇到亲军哗变,被劫持入城,与叛军合势。他本无反意,但迫于内外形势,又无以自明,只得率变兵南下。三月,李存勖亲自率军东征,欲坐镇汴州指挥平叛。但李嗣源已抢先占据汴州,得到大批唐军将领拥戴。李存勖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行至万胜镇(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师,仓皇返回洛阳。他再三抚慰士卒,许以厚赏,但已为时太晚。士卒均不感皇帝恩德,沿途逃散过半。当时,李继岌已率征蜀大军班师,途中因平定后军康延孝叛乱,被耽误了归程。四月,李存勖决定前往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西北),与李继岌会合,再联兵进剿李嗣源。他命扈从军兵候于宫门外,自己在内殿进食。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兴教门。李存勖亲率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最终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时年四十二岁。伶人善友将乐器覆盖在李存勖身上,纵火焚尸。 李继岌军至渭南,因部属溃散,被迫自缢而死。征蜀大军则在副使任圜的率领下,归附李嗣源。是月,李嗣源进入洛阳,在李存勖灵前称帝,史称后唐明宗。 七月,李嗣源将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存勖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意思

3,忧劳可以兴国下一句

下一句为:逸豫可以亡身!希望可以帮到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

忧劳可以兴国下一句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原文翻译及赏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镟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仇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高中文言文 , 史论序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镟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回响,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2及仇仇已灭“仇”同“仇”,仇人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3.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 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 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讯息 ⒉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细小的事情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今义)最初的;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 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 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⒈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⒉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⒊省略句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⒋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⒌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赏析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仇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论证方法 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语言特色 ⒈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⒉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⒊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写作艺术 第一,选材与剪裁。 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因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纪》写过的事来发议论,未免重复无味;而“晋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纪》所未记的,用在这里便显得新鲜,而且很有助于论证本篇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一石二鸟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第二,叙事议论的波澜。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仇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 *** 。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 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三,语言的锤炼。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諡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翻译

忧国忧民,勤勤恳恳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而贪图享乐,沉溺酒色能使一个人丢掉性命。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6,忧劳可以兴国下一句是什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可以亡身,唉,上课干嘛去了

7,忧劳可以兴国下一句是什么

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这位文豪指出,唐庄宗是因为他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而成功,他的失败又是由于他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可见,忧劳与逸豫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社稷是多么的重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这位文豪指出,唐庄宗是因为他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而成功,他的失败又是由于他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可见,忧劳与逸豫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社稷是多么的重要。
文章TAG: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忧劳可以兴国

最近更新

  • 皎月出装,选择适合自己的装备和阵容才能出手!

    个人感觉:明月出装不是最重要的成分,但最重要的是入门和感受,记得一两件大件后拿出求生装备,野月和单月的主要问题是有一个主W和一个主q,不建议整法伤皎月,月光女神是近战法师,所以出装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猫一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猫咪的咕噜咕噜声

    猫咪的咕噜咕噜声长大以后的猫也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啊...猫的呼噜声发出呼噜声是家猫独有的特征,有人认为这是猫表示满意的声音.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呼噜声并非喉部发出的声音,而是一种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撑杆跳高,股市撑杆跳高是什么意思

    股市撑杆跳高是什么意思2,关于撑杆跳高1,股市撑杆跳高是什么意思股市的“撑杆跳高”是指股价被大买单入场后,出现股价呈近90度角直线拉升,也可说是拔地而起;股价的走势形象一点就好比撑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平安建设宣传标语,第一集

    14.构建平安甘肃实现长治久安,13.建设法治甘肃,共创a平安家,1,平安野夫平安西野,平安人们高兴极了,2021平安Construction宣传标语同心打造平安打造铜墙铁壁,同心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苹果红茶,喝红茶加苹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喝红茶加苹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红茶养胃,提神,抗辐射。苹果含纤维素,维生素,卵磷脂。两者相加,好上加好。满意请采纳2,苹果红茶详细资料大全(1)苹果切成2-3mm厚,再切出4-5片(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收据样本,收据怎么写 样本

    收据怎么写样本2,求正规收据收条样本1,收据怎么写样本关于收据的填写,其实需要从收据的种类来判断,再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日期、事项以及金额就可以了,要知道收据的种类很多,不同收据的天下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有趣的发现作文,有趣的发现作文100字

    有趣的发现作文100字它们东看看。我专心致志看一朵白色的花时,西望望,像胜利的军团一蹦一跳地跑回了爸爸妈妈的身边,原来是几只小蚂蚁在我手上爬来爬去呢。我这边看看,我拿了一块石头。我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

  • 死板,死板 什么意思

    死板什么意思2,死板是什么意思1,死板什么意思死板[sǐbǎn]死板泛指:(人)做事不灵活,较真,认死理。中文名死板拼音sǐbǎn解释做事不灵活,较真,认死理。出处铜墙铁壁2,死板 ......

    滁州市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