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的家乡一年中最重要、最浓重的节日。我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在家乡过春节了,今天能谈的也只是十余年前的依稀记忆,记得四十年前,我的父母还健在,借着改革开放的春天,我家第一次杀了一头两百多斤的大肥猪,父母与同村的七八个人,手忙脚乱忙得不亦乐乎,向全村寨请客的事就落在了我身上。
1、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你那里都是怎么过春节的?都有什么风俗?
我的家乡在贵州乌江石林景区,地处乌江中游。我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在家乡过春节了,今天能谈的也只是十余年前的依稀记忆,春节,是我的家乡一年中最重要、最浓重的节日。腊月二十八,家家都把猪来杀,我家乡春节浓重的第一体现,每年新年立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杀猪,俗称杀年猪。家乡经济基础薄弱,得到一分钱很不容易,为了一年中能够有肉吃,家家户户都要想方设法自家喂上一到两头三四百斤的大肥猪杀来过年,一方面成块成料的用来腌炕腊肉;另一方面,旧年除夕夜,有一个全猪的东西献佛祭祖,
送走除夕,乞求新年幸福安康、荣华富贵。记得四十年前,我的父母还健在,借着改革开放的春天,我家第一次杀了一头两百多斤的大肥猪,父母与同村的七八个人,手忙脚乱忙得不亦乐乎,向全村寨请客的事就落在了我身上,那时节,不论那家那户,只要杀年猪,都要挨家挨户地去请,图个圣情。现在不请了,杀猪是屠夫的事,多少钱包给他就可以了,
2、你家乡那里过年是怎么过的?
“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人们及早地杀猪宰羊,磨面压粉,购制年货,景象非繁,准备欢欢乐乐过个年,“春节”,原指农历正月初一日这一天,我从小记得这里人们过年一直是三天时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日。过年的准备工作大概从腊月二十七、八日开始,人们首先蒸年馍(馒头或花卷),炸油饼、麻花,擀面条,包饺子等,
大年三十早上起来,先煮猪骨头全家吃一顿,做法是,把猪排和其它骨头用斧子剁成块,放上各种调料,大火煮熟即食。不加土豆和其它蔬菜,下午打扫屋子院子,贴对联。我们是全国闻名的书画艺术之乡,年前家家户户贴对联,这就是古人所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对联可有讲究,通常人们都用大红纸写对联,对联语句用对偶修辞手法,内容繁杂,有自己创作的,有从对联书上抄来的,无非是增福添寿,阖家团圆,财源广进,万事如意之类的句子,
如果某户人家在本年内有亲人去逝,便用蓝色纸写对联。过年实际上从大年三十晚开始,晚上先吃饺子,然后全家人围在热炕上,一边畅饮着白酒或饮料,嗑着瓜子、吃着水果糖等小吃,一边叙家常,说说今年的庄稼收成和经济收入情况等,同时观看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迎春晚会。一到夜里十二点末,人们便要放烟花爆竹,以此相迎春节的到来,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都要取黄道时辰举行简单的“开门”仪式。拿上香和表,烟花爆竹,端上水,点燃麦杆,打开大门,先把水泼到门外,然后把柴火送出门,再焚香化表,放烟花爆竹,仪式结束,这里过年还有个习俗叫做“座纸”。三十日晚上吃饭前,在客厅桌子正中后边靠墙的地方陈设祖宗的灵牌或叠好的纸,端上放有冥币和香的盘子,到门外路边选个地方,在此烧纸焚香,放爆竹,叫接祖宗,接到家里后,先给祖宗点上蜡烛,焚上香,献上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每天要献两次饭,昼夜都要焚着香点着蜡烛,这叫做“座纸”,初三日傍晚又到接过纸的地方去送纸。过年还要到宗族长辈和村子里年长着家里去拜年,一般不拿礼物,到他们家里焚香化表,先给祖宗牌位磕四头,作四揖,再给长辈们如此行礼,说些祝福话,这就拜完了年。如果他们家里有小孩子的话,还要掏年钱,也叫发“红包”,
3、河南人有哪些过年的习俗?
我们这过年,还保留的习俗主要就是吃饺子了。现在过年是越来越没意思了,年味越来越淡了,小时候在北方老家过年,从进入腊月二十三祭灶就开始忙活过年了,尽管那时候物质不是特别丰富,人们仅仅是刚解决温饱,但儿时的过年深深印刻在脑海中,现在,过年似乎成了一个符号,就是全部回家,在一起吃个饭,然后各奔各的,好歹初一起五更还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