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迪庆州 > 构图原理,什么是构图

构图原理,什么是构图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27 09:57:04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构图

构图就是画画之前在画纸上先勾画一个轮廓,确定一下大概的位置,布局。防止画不下的情况,而且使画更完整,更具整体性。
一 构图的概念 构图是绘画艺术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是将作品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一种形式。构图的形态要服从作品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并根据构图形式美的法则来决定。构图的概念和法则,与审美意识、艺术观念、理论与风格密切相关。学会掌握构图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艺术家对生活现象进行选择,和对素材的运用、组织,处理加工,以至达到形式上的完美,以加强艺术感染力。但单纯依靠构图规律来构图,是难以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所以构图的理论与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它将在美术实践中被不断否定,是在变化中发展的。

什么是构图

2,摄影构图基本原理是什么

摄影是视觉艺术,与美术等视觉艺术有着共同的特点,然而,摄影在其艺术表现手段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摄影是利用照相机作为工具,运用摄影技术和摄影技巧创作作品。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除了有一个好的题材和创意外,还须讲究构图、用光、影调或色调、曝光等摄影造型要素,以及暗房冲印中的种种后期制作技巧,它们构成了摄影艺术的特征。构图是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就其实质来说,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对摄影师来说,构图是将自然界的“形”变成艺术的“形”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构思和具体表现方法之中。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虽都采用“平面构图法”,均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但在构图方法和程序上则相差甚远。我们将其比较一下,就可以找出摄影构图的特殊规律来。绘画是先设计构图——以主观为主;摄影是先选择构图——以客观为主。绘画构图可以主观地任意取舍,按设计好的构图去进行创作;而摄影构图需直接用照相机取景器和镜头进行现场构图,以客观为主,适当取舍。因此说:“绘画是加法构图,摄影是减法构图”。这表明了摄影在构图取舍上同绘画的取舍,有着质的区别。摄影构图是由几道程序完成的:取景——剪裁——再剪裁。取景——剪裁是构图的主要程序,由摄影器材所决定。再剪裁是第二次构图, 要视前两道程序的结果而定。由于拍摄时种种原因的影响,第一次构图 很难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那么就可以通过剪裁手段来进行第二次艺术加工,对原构图进行必要的修正,它是强有力的“补救”措施。摄影是现场“作画”,它首先要发掘被摄体的线条、形状、外观、质感等构图要素,才能充分运用摄影的技术手段去完成摄影构图任务。线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线条,不同的线条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水平线隐喻着宁静;垂直线表示高傲、尊贵;对角线可诱发移动或速度的感觉。总之,线条有视觉分量,且粗线条比细线条更有力量。 形状――形状是构图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线条是组成形状基本条件,形状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正方形、长方形是由四条直线封闭而成,这种形状给人以平稳、安定的感觉。三角形由三条直线封闭而成。金字塔式三角形给人以持久的耐力、稳重的分量、强烈的优势等感觉;倒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常被用来象征水、植物生长、音乐。当曲线的首尾连接在一起, 便产生旋涡或圆。由于圆形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与圆心保持固定距离,所以,无论大自然、艺术界没有任何一种形状的喻意强于圆形。它代表太阳、月亮、地球等,它激发出完成、全部、圆满、温暖的情感。外观―― 测光的阴、暗区域所形成的对比称外观。外观与形状的不同在于外观表现主体是三度空间,形状表现主体是二度空间。外观能让人感觉出深度,能使人认定存在于三度空间的真实世界。光线、阴影、深度是构成主体的外观条件。 质感――突出质感表现的构图,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通过揭示被摄体的性质和纹理特征:如水的润泽、冰的寒冷、玻璃的玲珑剔透、老人皮肤的粗糙和小童肌肤的细嫩……唤起欣赏者的触感,使之产生联想。古今中外,有多少卓越的艺术家的传世作品就有多少不同的构图,然而构图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规律可循。“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这就是平面构图的总原则。均衡是构图的一般法则。摄影构图画面上的均衡,是指画面在线条、影调、色彩上达到协调。均衡的画面,使人感到稳定、舒服和自然。节奏与韵律是摄影构图的重要构成手段之一,是构图的灵魂。它是画面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的有序重复交替和变化。节奏是事物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是有“情调”的节奏。节奏是具象的物,韵律是抽象的意。完美的节奏自然产生韵律,韵律则是更高层次的节奏。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衬托可以使主要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加深印象。对比,用相反的因素组合给感觉造成强烈反差,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即所谓“相反相成”。特异与夸张所谓特异就是统一中有变化。画面只有单纯的统一使人感觉平淡呆板,巧妙地运用特异能使画面产生生机,形成趣味中心。并使画面从宁静中感到活跃,单纯中有了变化。夸张是指偏离自然形成的和通常标准在空间、时间上对事物原有概念的突破。摄影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特殊镜头、滤光镜、附加镜片的出现和使用,暗房技术的完善及电脑等后期制作技术的提高,夸张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摄影构图的一种常用手法。然而,摄影上的夸张并不是单纯由摄影器材及被摄体所形成,而是由掌握摄影技术的摄影者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拍摄中运用变形、影调、色彩等因索,达到夸张的目的。艺术实践证明,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但只有变化,没有统一,画面就会杂乱无章,眼花统乱,无主体可言;只有统一,没有变化,画面就会单调乏味,毫无生气,缺乏艺术感染力。 一张照片的画面是有限的,大自然则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二维空间把无限的三维空间表现得更加动人,就要靠变化。 但变化着的物体,必须求得对立中的统一,这样才能使人感受到美而自然,而自然则是构图的最高境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题西林壁》道出了观察景物时选择视点的重要性。从摄影学说,视点即照相机的拍摄位置。摄影者所拍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的“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和底面,这些面,各自展示出自己的特征。在拍摄构图之前,需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被摄体进行观察、研究、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视点。同一被摄体,由于拍摄方位不同,画面会展现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如从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的被摄体正面拍摄,可形成庄严、肃穆、平稳的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如果从被摄体的斜侧方位拍摄,画面上原来的平行线条形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深处,立体感加强。而且斜线也增强了具有动感的冲击力,画面变得生动。随着斜侧方位视点的稍加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 改变。当我们走向被摄体的背面时,选取常被大家忽视的方位,将其大胆地框入画面,会使画面的构图语言变得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摄影创作是一种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规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当一个摄影者的头脑被一个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时,他就会创造一个好的构图

摄影构图基本原理是什么

3,什么是绘画中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 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 物的关系和位置, 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 无论是肖像画、 静物画还是山水画、风俗画, 都存在着构图问题, 构图的成功与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成败, 古今中外, 画家们例来对构图问题津津乐道, 不厌其烦地反复探求。  不同的构图蕴涵着不同的审美意向和艺术追求。 巧妙的构图反映出画家不同的个性品格、 审美情致。 构图的组织形式有圆形结构, 给人以完满、 祥和的感觉; 半圆形构图, 表示紧凑、 突出中心; 横向式构图, 给人一种安闲、 和平、 宁静的感觉 ; 斜向式构图, 显示出运动与力量; 三角形构图, 表示稳固、 坚实, 牢不可破, 如金字塔般; 倒三角形构图, 显示出不安和动荡 ;“S” 形构图, 表示出深远、 深奥;“V” 形构图, 给人以向上伸展, 开阔之感。
我不是专业的,说得容易点你也容易理解 构图 我觉得可以用成语 胸中有丘壑 来形容,比如,你看见一个人、或物、你要将它画下来,你就必须得确认它在你的画纸上所处的位置:是偏上、居中、或偏下、偏左、偏右。以及它的大小,不能太小,不能太大。。。。再用点或线轻轻勾勒出它的大致形态。。。构图根据个人习惯不一样,画出来的详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说真的,我这时候觉得,语言真是世界上最苍白无力的描述方法。。。估计是我解说的不到位O(∩_∩)O~
构图这个词汇来源于西方美术,在中国古代没有成行的美术学!构图,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型,亦或是章法!构图是绘画的最基本要素,比如中国绘画当中最常用的散点透视法(比如《清明上河图》),三段式构图法(傅抱石最常用的构图方式),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构图法等等都是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中国传统艺术家心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则!传统山水画最注重的就是构图与取景,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它确定构图的基本形和形式线,分割画面,探求构图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在人物画当中构图,也就是造型最有特色的,有明代的陈洪绶,清代的八大山人的花鸟构图,当代范曾的人物造型也颇具特点。

什么是绘画中的构图

4,浅谈绘画构图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么是“品”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三七律”构图?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 对于摄影师而言。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  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  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  3、关于视点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 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高山,建筑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如: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一个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 照相机的镜头就是根据人的眼睛和透视学的原理设计的。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瞳孔随着光线的明暗收缩或放大,所以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比人眼看到的更为准确。有时用人眼看时,感觉不到相差的距离,似乎是在一个平面上,但拍成片子后远一点的物体就显的小了许多,这是因为透视所起的作用。 当我们知道了透视的原理,就可以充分发挥透视的作用了。如果想把物体拍大,只要将拍摄物体靠近相机;如果想把两面拍的大一些,使画面显的辽阔,就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想把物体拍出立体感,可以把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 视点的作用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根据主体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任何一点上,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线都要向这个点集中。 如果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两个视点,画面就分散了,作为观众就不知摄影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何处了。画面上只能有一个视点,这是摄影与绘画在构图上的最根本的区别。绘画讲的是散点透视,而摄影只能有一点,不然摄影的构图和画面就会乱。 在摄影作品中出现两个视点,大致有下列情况;一是把高大的物件放在画面中央,由于透视的关系,延伸线向着相反的方向延伸,造成了画面的分割;二是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多种活动,形成了多个中心;三是在选择前景时没有留意物体延伸线的方向,不是相呼应,而是背道而驰,这在视觉上也会形成画面的分割感。

5,摄影构图基本原理是什么

摄影是视觉艺术,与美术等视觉艺术有着共同的特点,然而,摄影在其艺术表现手段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摄影是利用照相机作为工具,运用摄影技术和摄影技巧创作作品。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除了有一个好的题材和创意外,还须讲究构图、用光、影调或色调、曝光等摄影造型要素,以及暗房冲印中的种种后期制作技巧,它们构成了摄影艺术的特征。构图是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就其实质来说,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对摄影师来说,构图是将自然界的“形”变成艺术的“形”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构思和具体表现方法之中。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虽都采用“平面构图法”,均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但在构图方法和程序上则相差甚远。我们将其比较一下,就可以找出摄影构图的特殊规律来。绘画是先设计构图——以主观为主;摄影是先选择构图——以客观为主。绘画构图可以主观地任意取舍,按设计好的构图去进行创作;而摄影构图需直接用照相机取景器和镜头进行现场构图,以客观为主,适当取舍。因此说:“绘画是加法构图,摄影是减法构图”。这表明了摄影在构图取舍上同绘画的取舍,有着质的区别。摄影构图是由几道程序完成的:取景——剪裁——再剪裁。取景——剪裁是构图的主要程序,由摄影器材所决定。再剪裁是第二次构图, 要视前两道程序的结果而定。由于拍摄时种种原因的影响,第一次构图 很难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那么就可以通过剪裁手段来进行第二次艺术加工,对原构图进行必要的修正,它是强有力的“补救”措施。摄影是现场“作画”,它首先要发掘被摄体的线条、形状、外观、质感等构图要素,才能充分运用摄影的技术手段去完成摄影构图任务。线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线条,不同的线条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水平线隐喻着宁静;垂直线表示高傲、尊贵;对角线可诱发移动或速度的感觉。总之,线条有视觉分量,且粗线条比细线条更有力量。 形状――形状是构图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线条是组成形状基本条件,形状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正方形、长方形是由四条直线封闭而成,这种形状给人以平稳、安定的感觉。三角形由三条直线封闭而成。金字塔式三角形给人以持久的耐力、稳重的分量、强烈的优势等感觉;倒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常被用来象征水、植物生长、音乐。当曲线的首尾连接在一起, 便产生旋涡或圆。由于圆形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与圆心保持固定距离,所以,无论大自然、艺术界没有任何一种形状的喻意强于圆形。它代表太阳、月亮、地球等,它激发出完成、全部、圆满、温暖的情感。外观―― 测光的阴、暗区域所形成的对比称外观。外观与形状的不同在于外观表现主体是三度空间,形状表现主体是二度空间。外观能让人感觉出深度,能使人认定存在于三度空间的真实世界。光线、阴影、深度是构成主体的外观条件。 质感――突出质感表现的构图,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通过揭示被摄体的性质和纹理特征:如水的润泽、冰的寒冷、玻璃的玲珑剔透、老人皮肤的粗糙和小童肌肤的细嫩……唤起欣赏者的触感,使之产生联想。古今中外,有多少卓越的艺术家的传世作品就有多少不同的构图,然而构图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规律可循。“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这就是平面构图的总原则。均衡是构图的一般法则。摄影构图画面上的均衡,是指画面在线条、影调、色彩上达到协调。均衡的画面,使人感到稳定、舒服和自然。节奏与韵律是摄影构图的重要构成手段之一,是构图的灵魂。它是画面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的有序重复交替和变化。节奏是事物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是有“情调”的节奏。节奏是具象的物,韵律是抽象的意。完美的节奏自然产生韵律,韵律则是更高层次的节奏。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衬托可以使主要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加深印象。对比,用相反的因素组合给感觉造成强烈反差,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即所谓“相反相成”。特异与夸张所谓特异就是统一中有变化。画面只有单纯的统一使人感觉平淡呆板,巧妙地运用特异能使画面产生生机,形成趣味中心。并使画面从宁静中感到活跃,单纯中有了变化。夸张是指偏离自然形成的和通常标准在空间、时间上对事物原有概念的突破。摄影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特殊镜头、滤光镜、附加镜片的出现和使用,暗房技术的完善及电脑等后期制作技术的提高,夸张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摄影构图的一种常用手法。然而,摄影上的夸张并不是单纯由摄影器材及被摄体所形成,而是由掌握摄影技术的摄影者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拍摄中运用变形、影调、色彩等因索,达到夸张的目的。艺术实践证明,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但只有变化,没有统一,画面就会杂乱无章,眼花统乱,无主体可言;只有统一,没有变化,画面就会单调乏味,毫无生气,缺乏艺术感染力。 一张照片的画面是有限的,大自然则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二维空间把无限的三维空间表现得更加动人,就要靠变化。 但变化着的物体,必须求得对立中的统一,这样才能使人感受到美而自然,而自然则是构图的最高境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题西林壁》道出了观察景物时选择视点的重要性。从摄影学说,视点即照相机的拍摄位置。摄影者所拍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的“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和底面,这些面,各自展示出自己的特征。在拍摄构图之前,需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被摄体进行观察、研究、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视点。同一被摄体,由于拍摄方位不同,画面会展现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如从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的被摄体正面拍摄,可形成庄严、肃穆、平稳的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如果从被摄体的斜侧方位拍摄,画面上原来的平行线条形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深处,立体感加强。而且斜线也增强了具有动感的冲击力,画面变得生动。随着斜侧方位视点的稍加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 改变。当我们走向被摄体的背面时,选取常被大家忽视的方位,将其大胆地框入画面,会使画面的构图语言变得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摄影创作是一种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规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当一个摄影者的头脑被一个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时,他就会创造一个好的构图
文章TAG:构图原理构图原理什么

最近更新

  • 谢绝,谢绝的意思是什么

    谢绝的意思是什么谢绝:用委婉的言辞回绝他人委婉拒绝谢绝xièjué谢,此处意为推辞,辞去。绝,断。谢绝为联合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意为推辞(别人的建议、邀请等。)2,谢绝的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6

  • 艾叶孕妇可以吃吗,孕妇可以用艾叶泡脚吗?

    艾叶挑出杂质,去梗,泡水,不能吃,3.艾叶将鸡蛋切碎打散,用艾草泡脚可以缓解这些疾病带来的不适,虽然孕妇孕期可以泡脚,但是添加的药材一定要慎重,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材不能放,艾叶水煮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6

  • 什么英语怎么说,什么都可以引导主语从句不管怎么样

    什么也可以引导状语从句,表示“不管,几年前她什么都不是,不管怎样;任何东西[无论什么];所有;不管发生什么,我们永远是朋友,什么的;什么的;感叹句int中用的是哪个副词,1,这是什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6

  • 郏县豆腐菜,郏县豆腐菜的做法

    郏县豆腐菜的做法本人郏县人士没听说过此道菜听名字应该就是豆腐和粉条放在一起做的不知道你吃的豆腐是炸过的豆腐还是白豆腐估计做法和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差不多吧2,豆腐菜是什么这就是豆腐菜3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6

  • 日语绕口令,日语绕口令

    日语绕口令一番有名なのはこれかも↓生麦なまごめなまたまごなまむぎなまご↓生麦生米なまたまごなまむぎなまごめなま↓生麦生米生卵なまむぎなまごめなまたまごなまこれも面白いわよ^-^*↓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6

  • 花椒油,四川火锅常用花椒油和麻椒油不同之处

    和花椒油是从花椒食用植物油中提取芳香物质的产品,Do花椒一斤油花椒4-6斤油,与花椒油相比,花椒油的麻味更重,在四川火锅中常用,而花椒油的辣味更重,3.如果我们喜欢花椒油和花椒油,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5

  • 南乳肉,上海话南乳肉怎么说

    上海话南乳肉怎么说上海话里没有“南乳肉”这个词,因为上海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也不说这个词~一般我们遇到陌生的名词,就直接用普通话说了,不再翻成上海话的~而且这三个字的发音是用拼音无法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5

  • 张继科教练,乒乓球好手张继科不退役选择进军娱乐圈

    相关:张继科未退役,仍是现役乒乓球运动员,但不再参加正式比赛或球队训练,而是选择进入娱乐圈,最重要的原因是张继科不退役,对乒乓球的推广作用很大,而且张继科不服从安排,所以我被刘打一 ......

    迪庆州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