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月饼根本卖的不是月饼,实际上买的是包装。现在行业内月饼的制造成本最高的只有30%,最低的甚至有5%的,每年过了中秋节,农村以及各种边远山区一定会有大批量的,没有包装盒的散装月饼出售,因为月饼的馅料里面都有防腐剂,所以即使月饼已经到了生产日期也可以直接拆开按斤卖。
1、有的散装月饼9块多一斤,装盒子以后卖大几百都有,你有什么看法?
《“面子”到“日子”,一字之差背后的文化危机》在中国,食品分两类,一类是居家生活过日子用来吃的,另一类是走亲访友撑面子用来送的,礼盒装月饼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而这种看似见怪不怪的现象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化被恶意曲解的危险,应该在重塑社会新风尚的今天及时予以纠正。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就是中国人再平常不过的礼仪实践,天性含蓄的民族性情里,“面子”仿佛也是无法摆脱的衍生物,因此空手上门似乎是一件没面子又极其失礼的事,
而月饼是从祭祀食品逐渐发展为象征团圆平安的节日食品,因此有人说月饼诞生之初就是祭祀的“礼品”,似乎是想证明“礼品”属性就是月饼最大的特点,“礼”就是月饼天生的使命,既然是礼品,卖贵一些也并无不妥。一切看上去有理有据,俨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承,诚然,月饼最初就是古人用来“送月亮”的礼品,“礼”字当头是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由古至今祭祀食品从来都是仪式过后供人们吃的,换言之“食品”属性才是月饼最根本的属性,一味强调“礼”字而忽视“食”字,其本身就是对古代祭祀文化的误读。
如果说属性问题只是误读,那么在商品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打着“礼”字旗号过度营销月饼就是故意为之的伎俩,再回到“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出自《礼记》的经典,其中的“礼”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而细究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礼”字本身更多的是突出精神、意识层面的礼节,绝非物质层面的礼物。如今,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情况下,商家们大肆鼓吹和宣扬“讲礼”就一定要“送礼”,甚至明目张胆的喊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某某某”之类的广告语,实则是有目的、恶意的曲解传统文化,
令人忧虑的是,商家的这种行为,似乎正中许多国人的下怀,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怪现象,消费者明知那月饼就值几块钱,却非要心甘情愿花几大百去买,一副“一个愿宰一个愿挨”的样子。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过度礼品化的月饼迎合了国人日渐富裕下膨胀的虚荣心,这既是传统文化流失的不幸,也是某些商家曲解传统文化的恶意之作,应当警惕,
2、每年商场没有卖完的月饼,去哪里了?
每年商场沒有卖完的月饼,最后都去哪里了呢?原来商场一般都有以下三种处理的办法:一,退还给供货商。因为月饼是一种摆卖周期特别短的商品,在商场内摆卖的时间顶多也就十来天左右,所以有许多商场在中秋节期间经营的月饼(一般都是礼盒包装的月饼),只是通过扣点返利的方式给供货商提供一个能卖多少算多少的摆卖摊档而已,如果在节日摆卖周期仍然还不能卖完的月饼,是可以全部退还给供货商的,所以到最后哪些不能卖完的月饼就由供货商去处理了,
二,节后通过低价甩卖处理掉。商场中经营的不能退货的自采散装月饼,一般首先会根据往年的销售控制住进货量,如果在中秋节期间不能保证全部卖完,就只能在节后通过低价甩卖处理了,三,发放给员工或者销毁处理。商场内的月饼如果通过以上两种办法的处理仍然还不能全部卖完,眼看快到了保质期的临期月饼,就只好通过发放给员工或者销毁来处理;不过,做为有经验的商场,这种现象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商场始终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的零售商,有许多的“锅”到最后,都是甩给供货商去背的!,
3、中秋节过了,卖不掉的月饼库存哪里去了?
你好,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去年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解答,现在就把其中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说一下,开篇先贴一张图,这也是月饼卖不出去后的一个归宿,(神一样的月饼炒辣椒)能看得出这是什么菜吗?其实这就是中国的第九大菜系食堂菜中的月饼炒辣椒。实话实说这位大厨手艺真的不错,拿榨菜搭配月饼的甜味,榨菜的咸辣可以化解月饼的甜腻,让口感加以融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