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关于河南农村“彩礼”这个问题多少合适。农村彩礼即是心意,有多的多拿,有少的少拿,根据家庭条件而定,总的算下来不要超出十万元,本来当地的彩礼都是5万,他家闺女出嫁要是要得6万彩礼,他会以为自己开了先河,有了自豪和优越感,而别人又会以他家彩礼起底,这样大家的彩礼越来越多,只到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范围。
1、河南结婚嫁妆少彩礼要的多,当地的年轻人是怎么看待这事的?
这个我可以说道说道了。我遇到骗婚的了,我周口市淮阳县刘振屯乡的。16年2月份订婚,订婚礼现金6.8万(买东西不算),中秋节去她们家,给她们家拿现金2万。后来去郑州拍的婚纱照,她非要去郑州拍,花了8000,买的三金首饰14000元。结婚上车礼5000,司仪400016年12月1号结婚,婚后一个星期不到就回娘家,去接她不愿意回俺家,刚开始说没人玩,后来找理由说我爸妈对她不好,
最后一次去她们家,是被她家人气回来的。正月十二那天她大爷家的一个闺女生了个闺女,喝满月酒,中午吃完饭回到她们家,她和她妈去了她舅舅家,到了晚上吃饭我问丈母娘:妈,XX不回来了吗?她妈:今天她住恁舅家了,跟她表姐玩呢,吃完饭我坐在她们家沙发上玩手机,她爸妈在卧室,她妈接了个电话:你今天不用回来了。当时我一听,我在你家呢,你却不让你闺女回来了,
当时生气,我跟小舅子说我要回我家。小舅子把我送到外面说:哥,你跟我姐离了婚对谁也不好啊,(正月十二晚上9点)回到俺家左想右想才明白,这是要跟我离婚了。终于,后来提出离婚,说要房子,去她家她爸说:不管恁在哪买房子,只要把房子拿过去,让她一家看看就行,日子继续过,房子看好了,是在我们县城,去她们家接她看房,又不愿意去了,说:县城的房子不行,得在郑州买。
(我想:订婚之前她们家知道俺家在镇上有房子,没讲买房子的事,现在要房子,那是看不起我们家,故意难为我爸妈,俺要是没钱买房子,那等于是我们家的错,要是有钱买,她们家就改变说法)后来讲和不了,起诉法院了。3月份起诉,7月份法院退回部分彩礼钱给我,共计46500元。结婚花了15万,现在落得46500元,她们家说没见到给她们家的2000现金(是俺爸自己去她们家给的,没证人),14000的三金首饰(是我买的,到她们家给她的,也没证人,发票只能说明是我买的,不能证明就是给她了)。
2、河南的彩礼为什么越来越多?
说道现在的彩礼,也许每个家长都话要说,本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都是好事,而结婚要彩礼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让男女双方对彼此有了终生的“契约”,记得我们父辈结婚时,彩礼就是经典的“三转一响”,但是对好多人来说却只是奢望,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也水涨船高,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却高到离谱的程度了。
现在彩礼的上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攀比心理,本来当地的彩礼都是5万,他家闺女出嫁要是要得6万彩礼,他会以为自己开了先河,有了自豪和优越感,而别人又会以他家彩礼起底,这样大家的彩礼越来越多,只到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范围。什么“万紫千红一片绿”“万里挑一”“十全十美”等等,名字起的很好听很吉利,殊不知却给男方父母带来了倾家荡产的压力,
3、河南商丘结婚要求彩礼25万,多不多,你们那边彩礼都是多少?
谢谢邀请!所谓的彩礼,本是一种礼意、礼节、或礼仪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义、意思、或心意,换句话说,见人如见心,见意如见情…。但不知何时将“彩礼”变成了抄作“婚姻”的热门话题,结婚彩礼的多少,并没有成文的法定、或地方的规定、或族群约定。而是社会人际往来中,产生的某些攀比、形成了某种欲望,或某种许诺,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有经济承受能力的个人、或少数人,彰显出家庭的某些大方、体面或实力,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例,成为了某些人的借口,或对照的一面“镜子”,与之对照、效仿,变异,致彩礼一路“走好”、“升高”。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是不在于彩礼的多少,礼物的轻重,而是在于对人格、人品的相互尊重;在于爱有多真、情有多深,海枯石烂不变心;还在于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之情,亦夫妻恩爱终身,同生死共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