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就是雷州人对雷州话的叫法非常的信奉,很排斥黎话的叫法。我想雷州,降水量这么多,又多是在夏季,还是平原地区,应该雷电出现的机会很多,雷州的大名是不是就这么来的,这个湛字,据说来自隋朝设置的一个“椹川县”,知道著名的“椹川大道”怎么来的了吧。
1、湛江地区的雷州话好听吗?
我自己本身就是说雷州话的,前后鼻音基本是很难改过来了,事实上大概也没什么改的必要,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我发现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也是到了北方读书之后,放在新的语境中,才发现差别很大。不过,好像我也不怎么听得惯北方口音,而且我发现北方人在日常生活(我是指校园生活)中,比我们南方人更偏爱方言,我认识很多平时都说地方话,但是普通话相当标准的同学,这是什么毛病?大概是北方方言本身相近,听着和普通话也没差那么大,不影响生活交流?南方方言很多是出了自己镇就没人听得懂了,我就听不懂我们隔壁镇的某些方言,
2、假如海康县不改名雷州市,湛江人会忘记雷州这个名字吗?
也许有这个可能。因为毕竟雷州是唐朝的时候,雷祖陈文玉向朝廷上书命名的,在明清时期,雷州府在广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广州府、潮州府合称“广东三府”。明清时期的雷州府下辖遂溪县、海康县和徐闻县,这个雷州府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雷州半岛,海康县就是现在的雷州市,徐闻县也就是差不多,但遂溪县缩小了。旧遂溪县包括现在的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遂溪县、东海岛等,
说起来海康县改为雷州市也不过就二十几年的事。很多年龄大的人至今都不适应,仍然自称海康人,特别是在广州的长途客运站或是在湛江市区的中巴,听到熟悉的雷州话口音“海康海康”,就知道目的地是湛江的雷州市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湛江这个名字才产生,之前只是广州湾那一带,后来又并进去雷州半府的大部分地区和过去高州府的廉江吴川。
所以现在的湛江市是一个集雷州文化与广府高凉文化于一体的地方,过去这两种文化时常有冲突,讲雷州话和讲土白话的人也似乎自成一派,互不来往的样子,但现在年轻一代已经开始交友通婚。比如我是遂溪人,我老婆就是吴川人,我一直比较纳闷的是,不知道雷州话是不是在雷州市建市之后才有这个名字的?说起来我是遂溪人,也是明清时代雷州府的一员了,但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方言都叫做黎话。
而且除了湛江之外,还有电白黎、海南黎等,反而就是雷州人对雷州话的叫法非常的信奉,很排斥黎话的叫法。所以,谁能告诉我,雷州市的人,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把他们的方言叫做雷州话?这个叫法是他们的祖辈传下来的吗?不过这样也好,雷州市和雷州话总算把雷州府存在的历史延续下去了,否则我们的后代真不知“雷州”二字为何物了,
3、雷州为何叫雷州,是不是经常有好多雷打的?
离开湛江,沿着沈海高速向西南60多公里,我们就来到雷州半岛中段的雷州市。雷州市现在是湛江代管的县级市,雷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雷州年平均气温28.4℃,可以说是常夏无冬。雷州,有明显的干湿季,雨季一般为每年6~9月,年平均降雨量可以达到1711.6毫米,我想雷州,降水量这么多,又多是在夏季,还是平原地区,应该雷电出现的机会很多,雷州的大名是不是就这么来的?其实从历史讲,雷州开发得较早,另有其他名称,自从秦始皇平定百越后,雷州一直是雷州半岛的中心。
雷州在西汉时期属于徐闻县,当时徐闻县范围很大,远超今天徐闻县的范围,古时徐闻县县治就在今雷州城,到隋朝(公元589年),改徐闻为隋康,后又分出隋康土地设为海康县,再到了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自此雷州正式得名。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2000多年间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有“天南重地”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