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说黄梅隶哪个州府,不知是黄梅县还是所谓的黄梅地区,黄梅县当地亦有黄梅采茶歌为基础,当地人认为黄梅戏是由黄梅采茶歌演变的,第四到明清,你们县志是写得很委婉,我说话直,湖北人民体谅我是个孬子。
1、湖北黄梅为什么叫黄梅?
我说话直,湖北人民体谅我是个孬子。坊间传闻湖北人特别精于算计别人,天上九头鸟之说,我不太信,人都是一样的。我是安庆的,今天我翻看了黄梅县历史,应该是你们自己编写的,你们自己也去看一下,所谓黄梅县历史久,约等于扯。第一,蔡,并不是黄梅,你要这样说,我家门口的黄梅山有40多亿年的历史了,我吹过吗?第二,据记载从夏商周到隋朝,都没有黄梅县。
根据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里大约是一些田地,这样说算是客气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不是指土地,而是可以生活的土地。荒地,王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在相当长的时间1000年以上,现在的黄梅县可能是荒地,或都流民(自由人)散集之地。第三,贵县史,明确说,所谓隋唐时的黄梅县,并非之黄梅,而是九江市,并且县长也是在九江市办公,
之黄梅地区,当时也是九江县(即黄梅县)一个偏远的无名的地方。所谓新蔡,包含了,南新蔡和北新蔡,就是九江,特别重要的今天之黄梅县域一直属于九江,淮南管辖。至元朝,短暂划归湖广,但那时九江依然和你们在一起,第四到明清,你们县志是写得很委婉。说黄梅隶哪个州府,不知是黄梅县还是所谓的黄梅地区,第五,民国25年,也就是1936年。
将九江一分为二,北边叫黄梅县,贵县志明确说明,贵县作为独立的,有建制的,入得了流的县是1936年。此前都是九江的历史,据我了解,贵县此前还有个别名:叫黄枚县,1960年代改名为黄梅县。你要是挺得住,我大胆猜一下,当地人如有经济条件不好的,必多是黄眉毛,开个玩笑,不要生气,因为我也是黄眉毛。啥意思呢,黄梅仅是贵县的发音,一众官民都不知黄梅山还是黄枚山,才出此洋相,
2、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呢?
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戏剧之一,虽然是在安徽安庆市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发源地却存在许多争议,黄梅戏源头的历史最早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传说,但并没有最后下结论。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
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后面大多数说法一般是按照陆先生的说法而说的,当下比较流行的有四种说法:一说湖北黄梅县著名相声、口技演员汤金城(1890-1980年)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中,认为“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而黄梅县当地亦有黄梅采茶歌为基础,当地人认为黄梅戏是由黄梅采茶歌演变的,
二说安徽怀宁县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所以他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的黄梅山上,其理由与说法也比较令人信服,三说安徽桐城县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