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津南区 > 折柳送别,答案折柳送别是什么意思

折柳送别,答案折柳送别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03 21:45:08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答案折柳送别是什么意思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中...

答案折柳送别是什么意思

2,折柳送别的含义是什么

【主回答】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延展回答】原诗: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是没有用的。

折柳送别的含义是什么

3,折柳送别的意思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折柳送别的意思

4,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的诗三首,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 简介 | 特点 | 类型 | 代表人物及诗作 送别诗三首 其一 翠柳柔丝映酒杯,花里蝴蝶各自飞. 行人笑解兰舟去,莫问来年归不归. 其二 细雨霏霏花可可,长路漫漫柳依依. 行人未醒扬州梦,箫管声声催别离. 其三 空谷咽咽流飞泉,春风山山响杜鹃. 多情公子惜红泪,脉脉盈眦不忍弹.百度地图。 古人为什么折柳送别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折柳送别的古诗】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风吹酒旗。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飞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最美。 出自《诗经·小雅》。 【边塞诗、折柳送别诗】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8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折柳送别的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

5,什么是折柳送别诗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诗歌常以柳为意象,表达依依不舍、惜别之意。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种极富情感的告别方式,折柳送别诗则是古人抒情的方式
就是诗中含有折杨柳·杨柳的送别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在与人告别时用杨柳代表自己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心情,此类古诗有《送元二使安西》,《忆秦娥》,《折杨柳》等
就是诗中含有折杨柳·杨柳的送别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在与人告别时用杨柳代表自己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心情,此类古诗有《送元二使安西》,《忆秦娥》,《折杨柳》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诗歌常以柳为意象,表达依依不舍、惜别之意。

6,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1、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2、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3、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6、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7、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8、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9、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1、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1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13、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5、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16、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m.fwsir.com)——李白《劳劳亭歌》17、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18、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1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20、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7,折柳送别的古诗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赋得长亭柳 【唐】戴叔伦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折杨柳》施肩吾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堤上柳》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忆杨柳》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回答者: hx197312 - 助理 四级 2009-11-19 21:33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长沙码子 960 雍摄提格 822 白羽千千 762 李相龙 685 格拉齐阿 630 更多>> 订阅该问题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敬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范哗诗》 宋 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赋得长亭柳 【唐】戴叔伦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折杨柳》施肩吾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堤上柳》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忆杨柳》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赠范哗诗》 南朝宋 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客亭 [金]刘昂 折尽官桥杨柳枝,春风依旧绿丝丝。啼莺为向行人道,离别合适是尽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文章TAG:折柳送别答案是什么什么折柳送别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