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是赵国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三、“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可行的赵国主动求援魏国灭中山,也考虑到一点原因,就是中山国和魏国并不接壤,这样紧邻中山国的赵国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算魏国真的“不要脸”独占了中山国,因两国距离远,中间又隔着一个赵国,那魏国对中山国的掌控力势必不大。
1、战国初期,魏国跨越赵国去消灭中山国,赵国为何不反对呢?
中山国,始建于公元前414年,此时距离韩、赵、魏三家分晋已经过了60余年,八年后,它便被魏国大将乐羊、吴起的统帅的魏军所攻占。由下面战国的地图可以看出,中山国并不和魏国接壤,而是和赵国接壤,那魏国跨赵国去灭中山,赵国为什么不反对呢?难道它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一、“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家分晋后,魏国先于赵韩两国,把注意力放在了主修内政上,随着“基本功”打得越来越扎实,就在赵韩两国外扩而内政不济、转而再修内政时,打完基础的魏国便抢先开始了外扩步伐,
后来,赵国想联魏灭韩,韩国想联魏灭赵,文侯都给予了否定,最后三家通过会谈放弃内斗,又因未达成联合对外发展的共识,所以三家各自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就在三家忙于开疆扩土之际,中山武公率军趁机攻击邻国赵国,在位的赵烈侯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援,并同意以割让智地(今山西境内)作为代价,经过李悝变法后的魏国逐渐强大后,在占领西河之地后,野心更加膨胀,遇到赵国割地让地的举动,当然欣然纳之了——这就是赵国不反对的最主要原因。
只是,赵烈侯本想着让魏国和中山国“鹬蚌相争”,自己好“渔翁得利”,没想到中山国竟被魏国独吞,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赵国这才傻眼了,本想“渔翁得利”,原来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二、实力不济魏国当时在位的是魏文侯,他重用子夏、西门豹、李悝、吴起、乐羊等贤臣良将,并拜李悝为相,而李悝变法后的魏国,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而魏国很快走向了国富兵强之路,
再看彼时的赵国,赵烈侯刚继位,当时其国势并不强,不然不会连中山这样的小国也敢欺负它,而那位有名的赵武灵王还未出世,当然更不用提让赵国走向崛起的“胡服骑射”改革了。所以,就算此时赵国真的和魏国打起来了,也不是魏国精锐“魏武卒”的对手,毕竟在强大的实力面前,弱小者是没有资格说“不”的(更何况这魏军还是赵国自己邀请来的),
三、“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可行的赵国主动求援魏国灭中山,也考虑到一点原因,就是中山国和魏国并不接壤,这样紧邻中山国的赵国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算魏国真的“不要脸”独占了中山国,因两国距离远,中间又隔着一个赵国,那魏国对中山国的掌控力势必不大。赵国的这个理由很有道理,虽然魏国最后真的独占了中山国,但历史还是按照赵国的意思发展了,
在中山国被魏国所占领后,中山桓公就带领残部退至太行山,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求治,重又复兴中山。中山国虽然与战国七雄的实力相差很大,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加之其不断作为周围诸侯国拉拢的对象,所以中山国的存在,严重威胁了赵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于是,赵武灵王五伐中山国,并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赵惠王派兵灭掉了它。
赵国原想借魏国之手灭掉“卧榻之侧”的中山国,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没想到魏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独占了中山,赵国打好的算盘也落了空,再看中山这个小国家,自建国起,便要面对赵、燕等强国的军事、政治压迫,先被魏国吞并,又韬光养晦二十年由弱变强,其中的努力必定难以想象,但面对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国,中山桓公的后继者不仅丢掉了“生于忧患”的意识,反而自不量力攻打他国,才最终落入“大鱼吃小鱼”的历史长河里。
2、战国历史上的赵国如何灭掉了“心头大患”中山国?
赵国的强盛,是从灭中山国开始的,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国不灭,赵国始终不能强大,在消灭这个心腹之患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谋略,很难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实力不容小觑,他的领土嵌入赵国中部,使赵国几乎被分成两半。由于太行山的阻隔,赵国只能依靠壶口和崎岖山路维持南北两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