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东丽区 > 元杂剧名词解释,考研名词解释散曲 元杂剧 南戏话本

元杂剧名词解释,考研名词解释散曲 元杂剧 南戏话本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09 14:43:59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考研名词解释散曲 元杂剧 南戏话本

南戏,亦称“戏文”。原为宋代流行于南方,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明代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号日永嘉杂剧。”元灭南宋后,渐以“南戏”称之。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剧本今知有200余种,但全本留传者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十余种,且多经明人改编。 话本,指唐宋元说话的说讲底本。敦煌卷子写本有《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均为唐五代作品。宋元作品,流传下来的一般可分为小说、讲史书两大类。前者多半为白话短篇,如《清平山堂话本》等;后者则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如《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等。

考研名词解释散曲 元杂剧 南戏话本

2,名词解释元曲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名词解释元曲

3,元杂剧中科介指什么

指动作、表演。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扩展资料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杂剧
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如元杂剧《窦娥冤》中:〔做行科,云〕蓦过隅头,转过屋角,早来到他家门首。赛卢医在家么?〔卢医云〕婆婆,家里来。〔卜儿云〕我这两个银子长远了,你还了我罢。〔卢医云〕婆婆,我家里无银子,你跟我庄上去取银子还你。〔卜儿云〕我跟你去。〔做行科〕〔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这里不下手,等什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兀那婆婆,谁唤你哩?〔卜儿云〕在那里?〔做勒卜儿科。孛老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卢医慌走下。孛老救卜儿科。南戏《白兔记》中:叫老郎军士,这里是那里所在?(净众应介)这里是沙陀村。(小生)怎么来得这等快?(左右应介)就如腾云驾雾来了。(小生)一个白兔儿,在前面井边妇人身边去了(众介。小生)那妇人可见白兔儿么?戏曲表演术语.指戏曲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杂剧多用“科”,是“科泛”、“科范”的简称,如笑科、打科、见科等.南戏、传奇多用“介”,如坐介、笑介、鸡鸣介等.科、介义同,有时叠用,如《小孙屠》中有“作听科介”、“扣门科介”等. 我国戏曲体制上的“曲”、“科”、“白”,三者本是并重的,然历来的曲论家们独重“曲”,连“白”也被藐视,“科”更不消说起。行家如李笠翁,总算能重视“曲”和“白”,仍把“科”不放在眼里。近年来出现一些比他们进步的古典戏曲评论家,也不例外,所以,我想在这儿专说“科”。 过去的曲论家们中也有对“科”作过解释的,如明·徐文长在他的《南词叙录》里说: “科”者: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跑之类,身之所行,皆谓 之“科”。今人不知,以“诨”为“科”,非也。“介”者,今戏文于 “科”处皆作“介”,画书坊省文以“科”字作“介”字,非“科”“ 介”有异也。…… 这里所说“身之所行,皆谓之科”两语是说得不错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凡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声一笑都是“科”。至“科”和“诨”本非一事,但风俗没有那么严格地予以区分,往往“科”“诨”相连,即所谓“插科打诨”。“科”是否只如徐氏所说那么简单呢?事实上并非如此。 凡“科”,在戏曲里都用比“曲”和“白”小些的字标出,或者把那些小体字的“科介”加以括弧,以示和“曲”“白”有别,这在近代戏剧里的术语就叫“舞台指示”,是指示读者、导演、演员对某一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对人物性格作进一层理解,所以在戏剧里应占有重要的位置;用阿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行动”。那末,“科介”在戏剧里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有时它比“曲”和“白”更值得重视,凡重要的“动作”和“情态”都在这些括弧里,真正的导演、演员,读剧和论剧的人不能不“另眼相看”。基本解释: 戏曲术语。古典戏曲剧本中对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元杂剧中多作“科”、“科
动作、表演。比如:(哭科),(笑科)就是演员表演哭和笑的动作。还有打科等第。另外比如,(悲科),(喜科)就是表演悲和喜的神态。在传奇中用介。

元杂剧中科介指什么

文章TAG: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名词名词解释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