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岁月,浆水面就是人们的主食,三天两头甚至顿顿浆水面。定西,地处大西北腹地,一年四季,气候干燥,浆水面便成消暑、降火的上品之选,因其清淡、酸爽,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浆水面,可以清热、去火、消炎、降脂、降压,很提食欲,在陕西、甘肃、山西,浆水面是神一般的存在,安康农村甚至有“三天不吃浆水面,出门走路打蹿蹿”的俗语。
1、甘肃中部地区的浆水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哪里的浆水面最好吃?
陇中,也就是甘肃定西一带,最有地域特色的面食就数浆水面了。定西,地处大西北腹地,一年四季,气候干燥,浆水面便成消暑、降火的上品之选,因其清淡、酸爽,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浆水面,可以清热、去火、消炎、降脂、降压,很提食欲,如果饮酒过量,浆水面也可以醒酒、利尿、安神。所以,在春夏,用葱、韭、蒜苗或野韭花炝一盆浆水,清香爽口,可以当饮料直接饮用,健康又省钱,
在定西,大多数地方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等县区,以及渭源县北部山区,都有做浆水面的传统,味道也相差无几。在饥馑的年代,浆水面代表了贫穷,在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岁月,浆水面就是人们的主食,三天两头甚至顿顿浆水面。浆水面,老百姓也叫“刮油饭”,自然也没多少营养,而且特别容易饿,要是干重体力活,那就更是中午吃了等不到天黑,晚饭吃了等不到天亮,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浆水面依然是定西老百姓的所爱,就像对土豆的情结一样,几天不吃就会馋。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常备一个酸菜缸,专门用来腌制酸菜和发酵浆水,定西的浆水有别于其他地方,最大特点是清淡,菜少水多,腌制时间短,酸味不是太浓,带有清香味,用来发酵浆水的蔬菜选择也很随意,萝卜丝、萝卜叶、大白菜、甘蓝菜、芹菜、芥菜,还有根据时令选择苦苦菜、苜蓿芽等野菜,味道更佳。
只要“接子”(含有丰富乳酸菌的旧浆水,主要用来培养乳酸菌群,使新加入的菜叶更快发酵)新鲜,无论选什么菜,腌制的酸菜都酸爽可口,浆水面其实包含有很多种面食,有细白面做的,如浆水手擀面,面要反复摔打揉搓才有劲道,这也很费时费力,然后要擀得薄薄的,可以切成大宽、韭叶、二细、毛细,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切完后提起一甩,长长的,不粘、不断就是上乘的手艺。
现在,年轻妇女大多不会擀面,都是买的机器压制的成品面条,口感自然很差,其次,还有用杂粮(粗粮,如碗豆面、蚕豆面、扁豆面、荞面、莜麦面、谷面等)做的,雀舌面、懒疙瘩、撒饭、搅团、拌汤等等,都是粗食淡饭。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年轻一代很少自已腌制浆水酸菜,为顺应生活需要,浆水也实现了商品化,昔日貌不起眼的定西浆水,不但走进小区菜铺的货架,也搭乘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在各大网销平台均有销售。
2、浆水面都流行于哪些地区?
在陕西、甘肃、山西,浆水面是神一般的存在,安康农村甚至有“三天不吃浆水面,出门走路打蹿蹿”的俗语,相传2000多年前,刘邦受封汉中王时,为解决军中食物短缺、不易储存问题,发明了浆水菜:将菜叶洗净焯水,捞入陶缸,加面汤没过菜叶,再加浆水引子少许,盖好盖子令其发酵,三五天后即可食用。浆水菜取材广泛、造价低廉,芹菜、芥菜、大白菜、萝卜缨、红薯藤、野菜均可,以芹菜、芥菜为佳,野菜别具风味;涹制也很简单,一锅一坛(缸)足矣;储存方便,低温(10℃以下)条件下可保存半年之久,是北方地区过冬必备的食品,
20世纪80年代之前,食物短缺,农民食不果腹,常以浆水菜充饥,许多人因此落下肠胃泛酸的毛病。之后粮食逐渐宽裕,北方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浆水菜作为贫困的代名词,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近几年,人们腻味了大鱼大肉,重新回忆起过去的味道,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浆水菜又重新端上了餐桌。其味道酸爽、醇厚,具有清热泻火、降压解脂之功效,堪为现代家庭的调剂菜肴,
北方为小麦主产区,人们习惯于面食,口味上偏重咸、酸、辣。锅中倒菜籽油少许,烧热,加入辣椒角、姜末、葱花,煸香;将浆水菜切段,放入,炒熟,是为炝浆水;加入浆水汁、清水,烧开,放入盐巴、鸡精提味;把浆水连同浆水菜一起,浇入煮熟的面条中,一碗酸爽、美味的浆水面就做成啦!一些地方的酸菜与陕、甘、晋的浆水菜有异曲同工之妙,酸菜鱼、酸菜包子、酸菜汆白肉等特色菜肴能风靡全国,应该与浆水菜的深厚群众基础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