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滨海新区 > 萧赜,南北朝时期是否有皇帝叫萧胤

萧赜,南北朝时期是否有皇帝叫萧胤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16 13:21:21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南北朝时期是否有皇帝叫萧胤

萧是南朝齐国的国姓,没有听说萧胤这个人南齐帝王世系表  ①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字绍伯,萧何之24世孙。427年生,470主掌刘宋军权,477杀后废帝,立准帝。479禅位建齐,崩于482年,在位4年,寿56岁。善草隶书。   ②世祖武皇帝萧赜,字宣远,高帝长子,生于440年,482年3月即位,崩于493年,在位12年,寿54岁。   ③郁林王萧昭业,字元尚,武帝长孙,萧长懋(崩于493年)长子,生于473年,493年7月即位,在位1年,被萧鸾所杀,年21岁。   ④海陵王萧昭文,字季尚,武帝孙,长懋次子,生于480年,494年7月萧鸾拥立即位,11月被鸾所杀,年15岁。   ⑤明帝萧鸾,字景栖,高帝侄,父萧道生,生于446年,494年11月即位,在位5年,崩于498年,年52岁。与侄子萧遥光合力,494、 498三次杀高帝武帝子孙封王者殆尽。   ⑥东昏侯萧宝卷,字智藏,明帝二子,生于482年,498年7月即位,在位4年,杀尚书令懿激起萧衍起兵,被衍杀,年19岁。   ⑦和帝萧宝融,字智昭,明帝八子,生于487年,501年3月即位,在位1年,被衍废杀,年15岁。
小说里的?
无此人
没有! 可能你看的是小说吧!
shi

南北朝时期是否有皇帝叫萧胤

2,萧赜是怎么死的

元徽二,桂阳王刘休范谋反,萧赜派兵袭击寻阳,抵达北峤时,叛乱已被平定,升任晋熙王刘燮的安西谘议,萧赜没有接受,又回到自己的领郡。转任司徒右长史、黄门郎。  朝廷任命萧赜为晋熙王刘燮镇西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宋顺帝刘准即位,调任晋熙王刘燮为抚军、扬州刺史,并让萧赜为担任左卫将军,辅助刘燮一起到任。同年十二月,沈攸之起兵反叛,当时朝廷的决定还没下达,萧赜看到中流可以待敌,便领兵占据盆口城作战守的准备。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听说后大喜道:“真不愧是我的儿子!”萧赜要求西进讨敌,但没有得到批准,于是派遣偏军支援郢城。当时平西将军黄回等都受萧赜的节制调度。加任萧赜为冠军将军、持节。  升明二年,沈攸之的叛乱被平定,朝廷转任萧赜为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的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征虏将军,江州刺史,仍旧持节。封闻喜县侯,食邑二千户。同年调任侍中、领军将军。并赐给鼓吹乐队一部。府中设置佐史。兼任石头戍军事。不久又加任持节、督京畿诸军事。  升明三年,转任散骑常侍、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闻喜公,仍旧持节、都督、领军不变。配给班剑二十人。同年三月,萧道成受封为齐公,立萧赜为齐公世子,改加任侍中、南豫州刺史,赐给油络车、羽葆、鼓吹,增班剑仪仗为四十人。将石头作为世子宫,设置左右卫率以下属官,官署、服制和东宫完全相同。后进爵齐王太子。  建元元年,萧道成受禅登基,建立南朝齐,是为齐高帝,立萧赜为皇太子。

萧赜是怎么死的

3,萧定权历史原型是谁

《鹤唳华亭》中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历史背景发生在南齐。历史上南齐的皇室姓萧,这也跟《鹤唳华亭》中的角色设定不谋而合。《鹤唳华亭》中的皇帝,对应的应该是齐武帝萧赜,而萧定权很有可能就是齐武帝萧赜之子萧长懋,南齐的文惠太子,一个没有来得及当上皇帝就病死了的悲情人物。《鹤唳华亭》主要讲的是南齐储君萧定权在被立为太子之后,背后有母家舅舅的支持,同时朝野中位高权重的太傅也力挺他,因为这个原因,他被自己的父亲,当时的皇帝萧鉴所忌惮。萧鉴担心他的强大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哪怕两人是父子,萧鉴也一直疏远萧定权。不仅如此,他为了制衡萧定权,对庶长子齐王的野心勃勃视而不见,纵容齐王设计陷害萧定权。《鹤唳华亭》中的萧定权,从小就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影响,他忠义仁孝,悲悯天下,有人说他懦弱,不敢反抗,哪怕自己的生存环境如何压抑,哪怕在朝中的处境已经是四面楚歌,他也从来没有生过二心。后来,老天让他遇到了心爱的人阿宝,但是,家国责任在身,他无法跟心爱之人长相厮守,这也为萧定权这个角色更增添了一分悲壮色彩。虽然《鹤唳华亭》中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但实际上,萧鉴和萧定权这对父子,在南齐应该是能够找到人物原型的。据了解,萧鉴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南齐的齐武帝萧赜,萧道成的长子。而剧中的萧定权,对应的应该是南齐太子萧长懋。不过,历史终归跟电视剧还是不一样的,在真实历史上,萧长懋也是个仁孝忠厚的人,满朝文武百官都很拥戴他,但是,齐武帝并没有因此便忌惮萧长懋,相反地,他十分倚重自己的这个儿子。可惜的是,历史上萧长懋并没有能够等到继承皇位的那天就病故了,他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萧长懋死后,齐武帝将皇位传给了萧长懋的儿子萧昭业。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萧昭业对应的应该是《鹤唳华亭》中萧定权跟阿宝之子。

萧定权历史原型是谁

4,话说南齐3代7帝这个代到底是指什么难道不是朝代么

这个代的意思不是朝代而是辈份排行,南齐3代7帝是指萧道成一辈、他的侄子辈和他的孙子辈三代。
南齐皇帝7人如下:①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字绍伯,萧何之24世孙。427年生,470主掌刘宋军权,477杀后废帝,立准帝。479禅位建齐,崩于482年,在位4年,寿56岁。②世祖武皇帝萧赜,字宣远,高帝长子,生于440年,482年3月即位,崩于493年,在位12年,寿54岁。 ③郁林王萧昭业,字元尚,武帝长孙,萧长懋(崩于493年)长子,生于473年,493年7月即位,在位1年,被萧鸾所杀,年21岁。④海陵王萧昭文,字季尚,武帝孙,长懋次子,生于480年,494年7月萧鸾拥立即位,11月被鸾所杀,年15岁。 ⑤明帝萧鸾,字景栖,高帝侄,父萧道生,生于446年,494年11月即位,在位5年,崩于498年,年52岁。与侄子萧遥光合力,494、 498三次杀高帝武帝子孙封王者殆尽。 ⑥东昏侯萧宝卷,字智藏,明帝二子,生于482年,498年7月即位,在位4年,杀尚书令懿激起萧衍起兵,被衍杀,年19岁。 ⑦和帝萧宝融,字智昭,明帝八子,生于487年,501年3月即位,在位1年,被衍废杀,年15岁。南齐世系谱如下: ┌——萧昭文萧道成——萧赜——萧长懋——萧昭业 │ │(兄弟)萧道生——萧鸾——萧宝融 └——萧宝卷这里的“代”指的是世代、辈分,不是朝代。在这里特指萧道成自己、儿子、孙子三辈,也就是3代7帝。
是按辈份排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南齐太祖 高帝 萧道成 建元 479年—482年 重病而死 南齐世祖 武帝 萧赜 永明 482年—493年 病死 郁林王 萧昭业 隆昌 493年—494年 被砍死 海陵恭王 萧昭文 延兴 494年 被杀 南齐高宗 明帝 萧鸾 建武 494年—497年 病死 炀帝(东昏侯) 萧宝卷 永元 499年—500年 被太监斩首 和帝 萧宝融 中兴 501年—502年 被杀 --------------第一代萧道成第二代萧赜(萧道成长子)萧鸾(萧道成侄子,萧鸾的叔叔 )第三代萧昭文(萧赜孙子),萧昭文(萧赜孙子),萧宝卷(萧鸾之子)萧宝融(萧鸾之子) ┌——萧昭文萧道成——萧赜——萧长懋——萧昭业 │ │(兄弟)萧道生——萧鸾——萧宝融 └——萧宝卷

5,文言文翻译

试译之: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书》;十二岁时,已经是中书监(朝廷办的学堂)的学生。爱好学习学沉迷于书,日夜不停的读书,他的父母怕他这样会养出病来,劝阻他多次都不听。经常在灰烬中藏火种,赶走书童仆人,等到父母都入睡之后,点起灯来读书,用衣服棉被遮掩窗户,怕漏出光来,被家人察觉。因此名声很大,亲戚们都称他为“圣小儿”。尤其爱写文章,中书监的老师高允经常赞叹说:“祖莹的才能,不是别的学生能比得上的,将来会达到很高的成就。” 当时中书监的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被选为都讲(学官名)。学生们全都到齐了,只有祖莹夜读了一夜书,非常疲劳困乏,不觉天已经亮了。马上就要开讲了,于是误拿了同宿舍学生赵郡(地名)人李孝怡的《曲礼》这部书坐到座位上。张博士非常严厉,祖莹不敢回去取书(《尚书》),于是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了三篇《尚书》,没有漏掉一个字。讲完课,李孝怡感到惊奇,告诉了博士,整个学堂的人都很震惊。后来汉高祖听说了他,召进宫里,让它背诵五经里边的文章和句子,并说明大致意思,皇帝很赞叹欣赏他。祖莹出离去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说:“从前(黄帝)把共工流放到幽州这么北边边远的地方,怎么突然出来这样一个小孩?”卢昶回答说:“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世道才有这样的才能。”祖莹因为才能和名气大封为太学博士,征聘为司徒、彭城王刘勰的法曹行参军(官职名)。高祖转头对王勰说:“萧赜任用王元长做子良法曹,现在我为你任用祖莹做法曹,岂不是旗鼓相当吗?”又颁令做刘勰的书记官。祖莹和陈郡人袁翻一样杰出有名,当时人们说他们俩:“在京师里潇洒的是袁翻和祖莹,在洛中倜傥的是祖莹和袁翻。”又升职到尚书三公郎(官名)。尚书令王肃曾经在尚书省中朗诵《悲平城》这首诗:“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刘勰非常赞叹这首诗的美妙,想让王肃在朗诵一遍,却误说成了:“王先生你朗诵的表情性格,声音韵律都很好,能不能在朗诵一遍《悲彭城》这首诗。”王肃因此对刘勰开玩笑说:“怎么把《悲平城》说成《悲彭城》了?”刘勰露出惭愧的表情。祖莹当时在场,随即就说:“其实有《悲彭城》这首诗,王先生您只是没见过罢了。”王肃说:“能不能朗诵一下?”祖莹应声回答:“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非常赞叹欣赏他。刘勰也非常高兴,退席之后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呀。今天要不是你,差点没被吴国的小子(指王肃)取笑了。”
下面的翻译大致上不错,但是有两个硬伤。一个:高祖被牵强附会成汉高祖了,这里大错特错,这里的高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庙号高祖。所以后面紧着彭城王勰也跟着错了,不应该是刘勰而应该是元勰,北魏改姓拓跋为元。第二个错误是,最后“几为吴子所屈”,这里的吴子怎么会成了吴国的小子呢?北魏的时候哪里有什么吴国啊?应当是吴地的小子才对。大家千万别以讹传讹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哗籂糕饺蕹祭革熄宫陇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文章TAG:萧赜萧赜南北南北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