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丘一带一直是春秋时期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其附近兴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当时诸侯国来卫国会盟时,半数左右都是在戚邑举行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瓦”是必不可少的,在明朝崇祯10年,明朝人宋应星所编著的《天工开物》之中“瓦”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濮阳在战国时期属于哪里?
濮阳,位于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北与邯郸交界,东与山东省接壤,西与安阳、新乡毗邻,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濮阳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而濮水原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后因黄河改道,故道渐渐就埋没了,不过早期的濮阳并不叫濮阳,而是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帝丘,相传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约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以后,将康叔封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建立了卫国,而帝丘便是卫国的管辖地,帝丘一带一直是春秋时期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其附近兴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当时诸侯国来卫国会盟时,半数左右都是在戚邑举行的。但是卫国在建国初期虽然可以算得上西周头排的大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内耗,卫国的国力不断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向卫国国君卫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绝,结果招至晋文公的打击,将卫国很多领土都分给了宋国,而卫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国的大夫撵出了国,等两年之后,卫成公在周王室的帮助下与晋文公调和,再回到故国的时候,卫国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随后,卫成公将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至帝丘,之后,尽管濮阳却一直是卫国的领地,但是卫国的国力却是在不断地衰弱,在卫昭公在位时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卫国就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到了卫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时,卫国的国君已经因国力不如其它诸侯而由公贬为侯了,到了卫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时候,不但又由侯贬为君,连国境也只剩下濮阳城一带了。
公元前241年,强大的秦国攻占了魏国东部领土,设立了东郡,而原属卫国的濮阳在此时也被划入了东郡管辖,卫国的国君卫君角被迁至了野王(今河南沁阳)。从此以后,直至秦汉时期,濮阳都属于东郡的管辖,秦始皇虽然攻占了卫国的都城,但是终其一生都未灭亡卫国,反而使卫国成为其称帝以后,唯一一个留存的周朝诸侯国,只因为秦始皇感念商鞅对秦国崛起而立下的功劳,商鞅也叫卫鞅,卫国濮阳人。
2、延秋北边的瓦岗寨怎么来的,古代真正的瓦岗在哪里?
全国各地的瓦岗寨应该有很多,隋朝末年起义的瓦岗寨并非独此一家,只是它们的名气没有隋末瓦岗寨那么出名,“瓦岗”这个地名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河南驻马店确山县有瓦岗镇、洛阳延秋有瓦岗寨村、陕西榆林榆阳区镇川镇瓦岗寨村、云南省曲靖会泽县新街回族乡瓦岗村、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瓦岗寨村、重庆市涪陵区瓦岗寨小区等。
古代隋末起义军瓦岗寨军的遗址在河南安阳市滑县南部的瓦岗寨乡,古代长期生产瓦的地方一般都可以称作“瓦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瓦”是必不可少的,在明朝崇祯10年,明朝人宋应星所编著的《天工开物》之中“瓦”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古代烧制瓦的地方一般都进行定点烧造,历朝历代的宫廷用瓦、富贵人家的建筑用瓦都在很多地区建设有烧瓦的场所,久而久之形成村落,这些村落一般都以其特色而命名,如“瓦岗寨”、“瓦岗村”等。
(各式各样的古代“瓦”和“瓦当”,这些瓦或者瓦当都有专门的地点烧造)因此,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都见到“瓦岗”命名的村落、乡镇等名称,并非隋末“瓦岗寨”所独有的,申请命名商标专利国家也是不会批准的,有些烧瓦的“瓦岗”村落有的可能比《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历史还要早的,烧坏的瓦一般都堆积在一处,久而久之形成高岗地,因而很多地名称“瓦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