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轸宇丁轸宇,1910年12月24日生于河南邓州,1932年考入河南大学经济系,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雷锋纪念馆,记载雷锋生平,雷锋邓州战友继承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撒在邓州的土地上,首先邓州东站的建设从一开始都争议满满,从郑万高铁规划方案一出,邓州和新野的老乡都摸拳擦掌,一时间网络上争高铁闹的风头无两,最终政府拍板,建立邓州东站。
1、高铁邓州东站,拉近了邓州与新野之间的距离,两城怎样才能相向融合发展?你怎么看?
谢邀,我是会答不会答上来一通乱答的答哥。首先邓州东站的建设从一开始都争议满满,从郑万高铁规划方案一出,邓州和新野的老乡都摸拳擦掌,一时间网络上争高铁闹的风头无两,最终政府拍板,建立邓州东站,邓州东站虽在邓州境内,却与新野县城更为接近,显然是政府为了照顾两地父老乡亲的最佳方案,所以说两地人民应该团结,共同发展和利用好高铁带动当地人民的经济水平增长才是实事。
2、河南邓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关于它你了解多少?
邓州古称“邓”或“穰”,是河南省直管市,是豫西南门户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邓州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区),邓州市户籍总人口177.72万(2016年),常住人口143.47万,其中城市人口40多万,城镇化率达到36.62%,邓州地处豫西南、湖北交界部位,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附近,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
历史人物:丁轸宇丁轸宇,1910年12月24日生于河南邓州,1932年考入河南大学经济系,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同年赴英、德国留学,193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经济科学院工业管理系。1941年回国,任河南省政府参议,同年被聘为河南大学教授,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受聘担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等,1952年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财经委员会顾问。
1985年任河南大学顾问兼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建国后,历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工程师,河南省工业厅、冶金厅、省科委工程师,河南省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河南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6年2月3日在郑州逝世。刘向三刘向三,1909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罗庄镇刘岗村,1927年5月参加冯玉祥国民革命军。
1931年12月参加江西宁都武装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担任中国工农红军五军团、江西军区无线电队队长,先后在中央军委保卫局、红五军团、红一方面军、中央纵队、西北保卫局从事保卫工作,并担任科长、执行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任东北吉黑军区哈北军分区参谋处长、后勤部长、分区司令员兼中心县委书记,东北工矿处处长、东北工业部秘书长、东北煤矿管理局局长、华南局财经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王庚先王庚先,1867年出生于河南省邓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公费留学日本,初入东京宏文学院师范班,后改入高等警监学校,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回国,任邓州师范学堂堂长兼教育会会长,开办初级学堂一百多所,拟从教育入手,启迪民智,宣传革命,1933年,王庚先呈请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南关修建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公墓。
3、河南邓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发展的潜力大吗?
邓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较之前也算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的邓州市,对了,那时候叫邓县,到处是农田,瓦房茅草屋,后来建了火车站和汽车站,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外婆家就是火车站附近,她们那个村,好多家抓住了机会,开了家庭旅馆,家庭条件提高了许多,生活日渐富足,摆脱了贫困!慢慢的,路也修的好了宽了,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商场门店遍地开花,菜市场、化肥厂、卷烟厂如雨后春笋,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