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暗写朝中的险恶,尔虞我诈,看不见的刀光剑影,高处不胜寒。蜀道广义上来说全长约1000余公里,狭义上来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约450公里,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也说的是蜀道之难。
1、蜀道之难,具体是指的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认为可指两方面一方面:蜀道笔直,垂直度较高,而在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在那样的情况下,单靠人力上蜀地,是一件一比较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四川重庆等地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与四川人民的勤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不敢说全部,但至少就我认识的四川朋友来说,都是非常努力地,努力生活,努力工作,但是,也离不开当今社会的高科技术发展,高速公路,火车,动车,飞机,交通非常方便,不仅让很多四川人走出蜀地创业,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去蜀地创业,这样的一来一去无形中推动了四川的经济发展,因此“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但是在古代蜀地发展经济则会相对于中原地区会困难一些,原因还是跟上面所说的一样,交通不便,四川、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地区,地势陡峭,又因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在现在雨水多都能导致车祸事件,更不要说在古代,雨水过多,地面湿润且不利于出行,因此不论是进蜀地还是出蜀地,都变得非常困难,而这导致的的结果就是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指的那条道?具体在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挂倚绝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青泥壑盘盘,百步九折索岩峦这是摘自李白的诗句。从诗的描述可能是秦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山的绝壁上,拿木棒打进去,再用藤条编织,拴紧,这是唯一从西安到四川的必经之路。剑客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四川为什么简称蜀?“蜀”字中的“虫”是什么动物?
四川简称“蜀”,源自四川盆地内的第一个政权――古蜀国。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唐·李白《蜀道难》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以蚕桑兴族,建立蜀国,
鱼凫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他们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后来,他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
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自然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或同化了。大约在西周末与东周初,蜀中蚕丛(前800一前730年),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从史料对蚕丛氏的记载,我们可以提取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蚕丛氏的显著形象是“纵目”;二是蚕丛氏起初居住在石室内;三是蚕丛氏善于养蚕,以蚕桑兴族,从而建国。“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这就是古蜀国第一代王蚕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