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很多县城都有世界级别的产品集群,通过义乌卖到全球,然后钱流向浙江,这叫地瓜秧经济。令外还有服务业的马云,丁磊,三通一达等和省外的郭广昌,陈天桥,汪滔,均瑶集团等,还有出生在浙江的浙籍港台商九龙仓吴光正,台电张忠谋等,以及非出生在浙江的(籍贯浙江)宁波帮等浙商继承者,非出生在浙江(籍贯浙江)的华为任正非,分众江南春等。
1、江苏有多少温州投资商,浙江有多少江苏投资商?
这应该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也没谁会花时间去统计这样的数据吧。浙江和江苏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浙江人善于经商是出了名的,据统计每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6个浙江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浙商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人团体之一,它们把生意做到了国内外,因此在江苏来自浙江的投资商应该不少,不过却很少听说江苏投资商,
温州在浙江乃至全国的知名度都很高,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的“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并立,享誉一时,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温州人做生意也是杠杠的,炒房团是出了名的,而且温州人爱闯荡,有报告显示,每10个温州人里就有3个在外地发展。省外的温州人主要发布在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北京等经济发达省市,其中温州人外出打拼最多的地方就是江苏,2018年的数据显示是15.9万,至于有多少是投资商就不得而知了,
2、浙商究竟有多厉害?
浙商代表人物:马云(阿里巴巴)、李书福(吉利汽车)、丁磊(网易)、郭广昌(复星国际),宗庆后,娃哈哈创始人。老一辈的还有张忠谋,台积电创始人,半导体行业开山鼻祖之一;包玉刚,有世界船王美誉的商贾大家,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如今已经是百强级别的高校,我最佩服浙商的并非财富,也不是影响力,而是那种勇往无前的精神。
因为当代浙商的根基是从80年代开始的,而当时浙江的资源配置在沿海各省当中是比较弱的,别说比较辽宁和江苏这些80年代的巨无霸,就是比福建也没多大优势,彼时的温州、金华、嘉兴还都是穷人居多的小地方,说好听点也只是书香门第多一些,做小买卖的多一些,真正的企业家寥寥无几,大型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就像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边讲述的那样,很多浙江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都是生活所迫,但大规模外出的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少有人会给人打工,
“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正是对当时浙商的真实写照。在我儿时记忆里,浙江人有在小区门口修鞋的,有摆摊卖衣服的,也有走街串巷卖小饰品的,还有旧衣服换锅碗瓢盆的,在当时,这些人是体制内工人眼中的盲流,是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总是能听到类似于“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们一样”的言论。但是浙江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毅果敢、眼光独到等特点让他们不畏外界看法,持之以恒的追求自己改变人生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这些外出的浙江人就成为了当地高收入群体,不起眼的小买卖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和无尽的商机。接着在杭州、宁波等地开启了高速发展按钮之后,四面八方的浙商携各路资金强势回归,展开了全民皆商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民营经济由此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明星企业层出不穷,直至成为民富第一省。
3、闽商、浙商、晋商、粤商,哪个有实力?
这个问题得分情况讨论,提到闽商和粤商,人们联想到的恐怕就是福建、广东人下南洋。了解明清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清两朝,官方都有过禁海令,然而人多地少,山地丘陵遍布的闽粤两地,人们依靠在土地上刨食很难吃饱饭。为此,不得不铤而走险,偷渡出海,到海外谋生,期间,遭遇灭顶之灾的不计其数。可是为了生存,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驾船出海,
这些历尽千难万险的人,到达南洋后,还要习惯当地的风俗气候。在强大的生存意志面前,苦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而苦难一旦克服,接下来就会迎来好运,慢慢地,他们站稳了脚跟,再加上几代人励精图治,于是有人成了巨富,另外,在晚清民国,闽、粤两地因开埠较早,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较多,随着华工出国或一些富人子弟留学西方,到欧美去的人数也颇多。